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學習物理是困難的。 下面整理了一些如何學好物理的方法,供大家學習。
1.了解物理
學習科學離不開計算。 在物理公式中,理解各種物理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確切的物理意義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初學者往往不可能一下子理解透徹。 光譜上隨機斑點的現象需要我們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精確理解。 例如,有一題考察功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一名學生用50N的力將30N的鉛球推到7m的距離。 該學生鉛球所做的功是:A.350JB.210JC.0JD。 無法確定。 初學者常常覺得應該選擇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是D,自然就會明白S的含義。從哲學上講,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實踐,然后理解——然后實踐”,這就是體現在這里。
2.學會分析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大大小小的實驗不下百個,有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后實驗、小制作等等,可見物理和實驗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通過多次實驗才能搞清楚呢? 所謂“一切事物,不脫離其本源,就不會改變”。 事實上,無論什么樣的實驗,它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 實驗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 需要什么? 設備? 應該執行多少步驟? 每一步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如何認識他們? 應該注意什么? 應該記錄什么? 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 整理記錄的數據? 最終的結論是什么? 例如,在《焦耳定律》一課中,書一開始就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燈泡接入電路時,流過燈泡和電線的電流相同,并且燈泡和電線都會發熱,但實際上燈泡很熱,它發光了,卻無法檢測到電線產生的熱量,這是為什么呢?
因此,有必要研究哪些因素與電流產生的熱量有關。 這就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 如何進行研究? 考慮到物體之間的傳熱規律和溫度計的制造原理,我們設計了如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從而直觀地將電流釋放的熱量轉化為液柱。 忽高忽低,這就是這個實驗的原理。 分析表明,實驗需要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大小、電流大小、通電時間長短的關系。 在這三個步驟中,我們在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需要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但電阻不同; 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需要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才能改變電流; 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應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但通電時間不同。 那么本書是如何實現這些要求的呢? 第一步,采用的方法是將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串聯成電路; 第二步,采用的方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的液柱。 它升高和降低,并使用變阻器來改變其電流; 至于第三步,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明白,然后通過觀察每一步條件變化前后液柱的升降,就可以得到焦耳定律的內容。 在日常學習中,如果我們能夠像這樣提出問題,對每個實驗進行層層分析學習物理的方法,那么我們就會對整個實驗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且保持沉默。 還有什么可以難倒我們呢?
3.學會思考
能否學好物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充分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總是給人一種只能理解而不能表達的感覺,比如“能量”、“能量”、“能量”。 “慣性”等概念,概念的真正含義僅靠老師的“言語”是無法形象地表達出來的學習物理的方法,只有自己“理解”才能真正領會其全部內涵。 這種“理解”的感覺只有通過對概念的反復分析和思考才能理解。 這就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的意思。 例如,書中對“摩擦”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當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個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它就叫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相互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阻礙相對運動”,然后思考和理解這些詞的含義“相互接觸”說明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由此我們可以將其與重力、磁力等聯系起來,但這是否意味著相互接觸的物體就一定存在摩擦力呢?顯然不是,這個詞《當》揭示了“摩擦”的產生必然伴隨著“相對運動”,那么什么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一詞應該是指“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因此實現判斷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的依據應該是兩個物體是否有“相對運動”,而不是兩個物體是否有“移動”。 “接觸面”告訴我們摩擦力發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解釋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 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么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一致“與“運動”方向相反,由此我們可以恍然大悟,摩擦力并不總是存在的。經過這樣反復的分析和思考,我們自然會對摩擦的條件、部位、作用、方向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就不會有似是而非的感覺了。
4、調整情緒
我們都知道“情感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就像化學中的催化劑。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如果他能試著去喜歡他的老師,這將使他受益終生。 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艱苦的,甚至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似乎是一個單調乏味的過程。 如果情緒產生負面作用,那么一切方法都是徒勞的。 如果我們能將情感的神奇力量融入到枯燥的學習過程中,那么我們的學習生涯豈不是樂趣無窮?
5. 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一本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 前面我們說的是告訴大家如何把書從薄變厚,但是把書從薄變厚不是我們的目的。 如果太厚,就會超載,無法承受重量。 浩瀚的世界是復雜的,但從哲學家的角度來看,無非是物質或精神; 而從生物學家的角度來看,無非是動物或植物。 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它們的共性,找出它們的本質,就可以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 學習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學會歸納總結相似的知識點,那么復雜的物理內容就會化繁為簡,學習自然就會輕松自在。 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力、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但這么多的論證實驗幾乎都采用了控制變量的方法。 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量,沒有規律的本質,所有的實驗都不會輕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