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八年級物理《快與慢》教案,上??茖W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2.可以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流程與方法】
1.體驗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 能簡要描述觀察到的現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初步觀察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具有初步的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帶來的美麗。 對科學知識有渴求。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會克服困難、解決身體問題的快樂。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速度及其單位
難點:勻速直線運動速度與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區別
3、教學設備及工具
多媒體圖片、《快與慢》教學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程介紹
多媒體展示:蝸牛爬行、人行走、汽車行駛、飛機飛行、衛星運行等運動場景。
師:它們移動的速度相同嗎?
學生:不同。 有的移動快,有的移動慢。
老師:你怎么知道的? 你覺得如何比較?
出生:(省略)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物體運動的速度。
(二)新授獎情況
1.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1.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例如: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正在進行100米比賽。 觀眾們拭目以待,看看誰能奪得冠軍。
問:如果你是觀眾,用眼睛看,誰動作更快? 作為裁判,你認為誰的動作更快?
摘要: 觀眾和裁判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確定誰更快、誰慢。 觀眾用“同一時間比較距離”的方法來看看誰跑在前面。 裁判采用“距離相同時間”的方式來判定誰先到達終點。
2.速度
師:如果物體運動的距離和時間不同。 例如:一個物體在3s內移動了6m,另一個物體在5s內移動了10m。 如何判斷物體運動的速度? 請學生在回答前分組討論。
(1)速度的定義
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移動的距離與移動這段距離所花費的時間的比值稱為速度。
(2)、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距離,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速度公式為v=s/t,變形公式為:s=vt,t=s/ v.
(3)國際單位: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
常用單位:公里每小時,讀作“公里每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
(4)單位換算:1m/s=km/h 1km/h=m/s
(5)、實例
【例1】你同學跑100m用了17秒,而你用了25秒跑了165m。 你的同學還是你,誰更快?
【例2】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1公里外多久能聽到雷聲? (老師強調解決過程)
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1)閱讀教材:計算汽車在直路上行駛的速度
通過計算汽車的速度,我們知道這三個行程中汽車的速度是恒定的。
(2)定義:勻速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特點:勻速直線運動
(3)勻速直線運動是理想情況。 嚴格以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見。
2. 變速直線運動
(1)閱讀課本:計算天鵝在空中直線飛行的速度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天鵝在飛行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并且每個分段的運動速度都在變化。
(2) 定義: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特點:運動沿直線進行,速度變化。
(3)、平均速度v=s總/t總
【擴張】
以下是人和一些物體的近似平均速度。
步行:1.2 m/s 自行車:5 m/s 火車:28 m/s
客機:250 m/s 子彈:900 m/s 輕型:3×108m/s
(三)鞏固實踐
1.汽車在平坦的道路上勻速直線行駛。 車上的車速表顯示時速90公里。 求:
(1) 小車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2)汽車2分鐘行駛多少公里?
2、一座橋全長6.89公里。 河上主橋長1570米。 一列長110米的火車勻速行駛。 通過河上主橋需要120秒。 火車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火車通過整座橋需要多長時間?
5. 總結
問: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初中物理 快與慢,你有什么收獲?
6. 家庭作業
完成與學生用書相關的練習。
7. 黑板設計
第二章:上??茖W版八年級物理教案快與慢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速度的概念初中物理 快與慢,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2. 速度測量和計算的初步嘗試
過程和方法: 1.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體驗物理思維過程
2.通過獨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
【教學重點】
1.速度的概念
2、兩種常見速度單位的換算
3. 速度測量
【教學難點】兩種常見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具準備】皮卷尺、秒表、課件、多媒體等。
【教學流程】
(一)新課程介紹
觀看視頻并提問:你認為哪種動物跑得快?學會回答
要知道哪種動物跑得更快,我們必須進行比較。 如何比較運動速度? 本課我們將研究這個問題。
(二)開展新課
1、快慢對比
播放視頻并比較奧運會游泳運動員的游速有多快?
學生們分析討論,得出了兩種較快和較慢的方法:
方法1.相同時間比例法
2.同距離比時間
示例:飛機和汽車旅行的時間和距離
同學們用上面的方法來比較兩者,誰動作更快?
問:如果飛機和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距離不同,如何比較速度?
受到啟發,衍生出“速度”的概念。
師生討論區:
速度的定義: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距離。
含義: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物理量。
關系:速度=距離/時間
單位:米/秒
生活中常見的速度單位——km/h
單位換算:1m/s=3.6km/h
指導學生:
觀察汽車儀表板可以加深對速度單位的印象。
討論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值并對兩種單位進行比較。
2、速度的大小
學生估計自己的步行速度并感受大小。
問:學生的估計準確嗎? 如何測量自己的步行速度?
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選擇實驗設備。
學生進行獨立實驗。 三名學生從教室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第四個學生用秒表測量步行時間。 第五名學生用卷尺測量了步行距離并記錄了實驗數據。 所有學生都進行了實驗。 數據。
老師只是對學生剛才的實驗進行了適當的指導和點評。
用學生測量的距離和時間來解釋計算問題的標準化解法格式。
觀察“某些物體的運動速度”,學生可以了解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并與自己的行走速度進行比較,增加感性認識。
三、例子
1.閱讀教材第25頁的例子
2、1992年,第25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楊文怡以24.79秒的成績奪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 她的平均游泳速度是多少?
通過這道題,我們需要了解物理計算問題的解題過程和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據題意,
v?s50m??2.02m/s t24.79s
答:她的平均游泳速度約為2.02m/s。
解決物理計算問題要注意四項:已知、求得、解、答案。
標準解題格式,供學生練習黑板上寫的計算問題。
4. 直線運動
我們看下面兩個動畫,“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的多媒體演示。
通過觀察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看圖2-25,計算汽車在三個距離內的速度。
通過比較速度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速度相等。
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
特點:在任何相同的時間內,走過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見過什么樣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回答:
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特點:速度變化頻繁。
平均速度用來表示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看圖2-26,探究天鵝在三個距離上的速度。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了解解決物理計算問題的要求,知道速度的概念和計算公式單位,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版式設計】
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1.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1、比較方法:(1)相同時間、距離的比較。 (2)相同的距離和時間
2.速度:
2. 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單位時間內所行進的距離稱為速度。
2、計算公式:v?st
3、單位:米/秒(m/s)、公里/小時(km/h)
4.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物理量。
3. 例題
4. 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作業】要求學生測量回家時上樓的速度。
【上海科學版八年級物理《快與慢》教案2篇】相關文章:
1.八年級物理教案中的溫度測量
2.八年級身體彈性教案
3、八年級物理第二卷物質的物理性質教案
4.八年級物理教案:彈性
5.八年級物理教案中的速度和平均速度
6.八年級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7、初中八年級物理“溫度”教案設計
8.八年級物理第一卷快慢教案
9.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
10.八年級《降落傘》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