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教育家
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張淼
“我的學生通常都是13歲到15歲的孩子,今天是我第一次教大學生。” 張淼老師這樣說道。 她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已近13年。 當她受邀到母校首都師范大學給學生授課時,何曾這樣表達自己在學弟學妹們講課時的緊張,但在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的講課過程中,大家都感覺那一大箱自制的他隨身攜帶的教具讓他有信心說話。
被稱為“三水哥”的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老師張淼,如何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自認為“沒故事”的人變成“人人都是教育家” ? “主角”?
一個電話帶來的改變
“如果兩年前我沒有學習激光切割技術,我現(xiàn)在就是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師,沒有故事可講。” 張淼坐在一個約12平方米的車間里,身后的激光切割機占據了空間。 將近三分之一的空間。 另外三分之一的空間充滿了櫥柜,里面裝滿了他和他的學生的激光切割材料和作品。 張淼老師坐在電腦旁設計圖紙,工作室的其余空間充滿了淡淡的木頭味。
此前上午,張淼應母校首都師范大學邀請,為大三學生做了兩個多小時的講座。 在第一師范大學附屬二年級,張淼通常會帶初二到初三的物理課,然后是初二到初三的物理課。 每隔兩年,他都會陪伴一群孩子準備中考。 講座期間,他還把平時發(fā)給初中生的自制小獎品帶到了大學課堂——自己設計、剪裁、制作的戒指。 心形表面刻有“悟”字,寓意“學習物理需要用心去理解”。 。
受邀的趙老師給本次講座的題目是“演示實驗與自制教具”。 為了迎合主題和內容,張淼在講座中展示了許多自制的教具,如動滑輪、定滑輪精華演示器、橡皮筋動力車、橡皮筋連發(fā)槍、平衡蜻蜓等。
▲測量瞬時速度
實現(xiàn)這些教具的手段來自于“激光切割”。 張淼在講座中說:“如果我沒有學習激光切割技術,我很可能就會陷入工作倦怠的危機。” 同樣,趙老師也因為“激光切割”注意到了他。
張淼從2006年開始從事教師工作,近10年來,他和所有普通物理老師一樣,主要工作就是講課、布置作業(yè)、做題、批改試卷、然后點評。 然而,在重復工作導致職業(yè)倦怠的關鍵時刻,一個電話就像變軌一樣,逐漸將他的工作和生活改變到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2016年8月底,暑假還沒結束,正在家里度假的張淼就接到了科技中心主任劉老師的電話。 對方稱,清華大學高云峰教授有專門針對基礎教育教師的激光切割技術培訓課程,詢問他是否有興趣參加。 張淼當即決定去看一看,但事實上,他當時連“激光切割”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更別說了解了。
訓練時間只有三天,每天大約九點到四點。 對于張淼來說,相比于技術講解和操作指導,更大的觸動來自于想法實現(xiàn)的可能性。 “我在高教授的房間里看到了那些作品,意識到這些東西還可以這樣。” 做!”
從“現(xiàn)學現(xiàn)賣”到“做我想做的”
我是8月份參加的培訓,9月初開始帶學生從事激光切割。 剛開始的時候,張淼自己也說,確實有點像“現(xiàn)學現(xiàn)賣”。 但很快,他開始獨立設計切割圖紙,在網上購買復雜的作品進行模仿和學習,并建造機械結構來進行自己的設計。 有一次,為了設計一張圖紙,張淼下班后就留在學校,直到九點多才離開。 張妙歡指著車間說:“其實我很想住在這里,整天做這些事情真有趣,感覺有點像馬良!”
▲水透鏡模擬人眼成像原理
很快,專注于激光切割技術的校園創(chuàng)客團體“極光創(chuàng)意俱樂部”也成立了,并迅速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俱樂部之一。 每次招聘新人的時候,哪怕只是下午的20到30分鐘,只能接受20個名額的極光創(chuàng)意俱樂部,總是收到不少于60、70份簡歷。 篩選簡歷常常成為一項讓張淼驕傲又尷尬的任務。 社團里,有獨立設計制作精美作品的女生,有學識淵博、愿意在社團里度過業(yè)余時間的“學生”初中物理 相對運動,也有成績并不突出但很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的作品獲得了認可和信心。
在購物網站上,我們可以搜索到許多名為“DIY”、“個性化定制”的產品。 例如,可以刻上個性化信息的木質筆記本、可以刻上指定名字圖案的鑰匙掛件、可以定制圖案的相框等。 很多此類定制產品的核心技術就是激光切割。
張淼不止一次提到,激光切割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實現(xiàn)各種想法的手段。 然而制作“小擺件”遠遠不能滿足他的胃口。
在對激光切割技術越來越熟練后,他開始將激光切割用于物理課教具的制作。 于是就有了李老師的三元素體驗游戲道具,同學們圍坐在一起玩得津津有味; 有他和學生一起工作的即時測速儀,每次說起他都毫不掩飾對學生才華的欣賞和思考; 豬年的小豬滑輪讓每一次課堂演示都“爆笑”。
漸漸地,張淼自制教具的名聲在學校和區(qū)里傳開了。 一些同科乃至其他學科的老師主動來找他,向他講述自己對所需教具的想法,并請他幫忙實現(xiàn)。 不到三年的時間,張淼制作了近500件教具、獎品、創(chuàng)意作品等,其中近一半是為教學服務而設計制作的教具。
最后10分是性格
平時,同學們都稱呼張淼為“三水哥”,都知道他喜歡“鼓搗”有趣的“東西”。 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個“好玩”的事情就以各種方式占據了張淼的工作場所,也占據了他教學工作之外的大量業(yè)余時間。 不過,除了教室和擠滿人的工作室,張淼經常出現(xiàn)的地方還有一個——運動場。
▲相對運動裝置
很多體育課的學生都見過物理老師一個人繞著操場跑了50圈,總共10000米。 張淼幾乎每周堅持這樣跑步3次初中物理 相對運動,并且不回避在學生面前跑得大汗淋漓。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60分是敬業(yè)精神,30分是優(yōu)秀的業(yè)務能力,最后10分是人格特質。”張淼說。
“教育應該是立體的、多角度的。老師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應該是立體的。不要讓學生認為你只是一個物理學家。”老師,只教物理,有句話叫“知其師,信其教”。中學生年齡比較小,一旦他們認識了你,你的行為很可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甚至模仿你。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之處,比如在體育課上,時不時就會看到一些抗拒體育鍛煉的人,由于種種原因,體育老師不能強迫他們鍛煉,如果你看到物理老師這個時候在操場上跑步,并且跑了一整節(jié)課,他就會明白,體育課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需要認真對待。
“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展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積極個性,那么學生從每位老師身上學到的將遠遠不僅僅是學科內的知識。” 事實證明,跑一萬米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給你提供這樣的教育意義。
我希望他們這樣學物理
本學期,張淼老師負責四個班級的物理教學任務、學校通識課程的教學以及極光創(chuàng)意社的指導工作。 物理教學已走過十多年的歷程。 當然,現(xiàn)在作業(yè)還是要布置,試卷還是要批改、批閱。 但在張淼的課堂上,獨特的自制教具成為調節(jié)氣氛的最佳方式。 在枯燥的復習課上,一件奇奇怪怪、搞笑的教具往往能成為全班同學的“興奮劑”,成為物理學習過程中抹不掉的理解和記憶知識點的“坐標”。
在黑板上做純算術練習時,張淼總是想著如何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試題中的各種“理想假設”與現(xiàn)實中的真實情況之間的差距。
“比如題中最常見的假設‘水平桌面’和‘平行線’的條件,實際上在現(xiàn)實中很難完美實現(xiàn)。” 張淼說道。 他最擔心的是,有些孩子過于沉迷于理想化假設的試題,思維變得簡單。 結果,他們失去了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情況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到原理,通過解決問題鞏固認知和記憶,最后能夠在我的社團活動中結合技術應用,這就是物理學習中三者的關系。” 張淼談到,現(xiàn)在他手里的不同部分的工作賦予了它們不同但又完整的目的和意義。
▲循環(huán)球裝置
張淼說,他通常在第一節(jié)物理課上就告訴學生,“理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最簡單,就是聽懂老師說的話。 第二個層次不僅是能夠聽懂,而且能夠向不懂的人講清楚事情,并且還具有一定的辨別真假的能力。 第三層是應用層,你用你所知道和學到的知識來創(chuàng)建你需要的物品、設備等。 最高的第四個層次是真正的偉大發(fā)現(xiàn)、偉大發(fā)明、偉大創(chuàng)造。 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一樣,他們可以改變世界,給全人類帶來福音。
“我希望我的學生畢業(yè)時至少能達到前兩個層次,也希望其中一些能達到第三個層次。如果我的職業(yè)生涯中能有一個學生達到第四個層次,那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余生……”
作詞:齊曉軍
圖片提供:張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