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剖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節課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推進,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理的基礎,它肩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率的概念是小學數學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把握了速率的概念,就可以借助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而,這節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要引導中學生體驗剖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定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定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定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而理解并構建起速率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借助公式的簡單估算來把握速率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率的概念。
2.學情剖析
速率是一個比較具象的數學概念,限于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闡述。為此,在教學中,我依據我們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教學梯度,重視基礎教學,同時八年級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教案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位知識點都盡量從中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剖析歸納產生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這樣就能使中學生在課堂學校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因而迸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按照上述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率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估算,能進行速率單位間的換算
(3).曉得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式:
(1).經歷觀察化學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點,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擊敗困難、解決數學問題時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速率概念的構建過程。
2.理解和把握速率的概念
難點:
1.速率單位的換算
2.借助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估算
下邊我重點講一下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導出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產生概念-----應用新知----強化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境,導出新課
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中學生仔細觀察并發覺問題:視頻中物體有哪些共同點?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中學生討論剖析并得出推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之后,引出新問題:怎么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借助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剖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便于中學生輕松的融入到課堂氛圍中去,借此來調動中學生的積極性,迸發中學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產生概念。
借助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中學生思索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定根據是哪些?最后裁判覺得誰跑的比較快?判定根據又是哪些?
以小故事來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氛圍,讓朋友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中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相互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中學生,讓中學生在自己的剖析、比較、討論中得出推論,使中學生經歷觀察化學現象的過程,并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哪些主要特點,同時也鍛練了中學生的語言抒發能力和剖析概括能力。
中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式:開始階段小貓跑得快,是由于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后裁判覺得兔子博得大賽,是由于在整個聯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角蛙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式進行總結并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怎么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引導剖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式組織教學,通過班主任有目的的引導中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中學生觀察思索的能力和剖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化學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中學的百米季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亞運會一萬米賽事季軍的成績是28min,如何比較她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中學生,步步激疑啟思,采用啟發式教學,啟迪中學生的智慧,使中學生通過演習得出:可以比較她們在一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哪些是單位時間,得出并理解速率的.數學意義是哪些,這樣逐漸的構建起速率的概念,使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智高度八年級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漸漸的感受化學學研究問題的技巧。
按照速率的定義直接得出速率的估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意,并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中學生按照時間單位和厚度單位來逐漸的推導入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系,使中學生漸漸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怎樣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化學重視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把握了學習方式,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強化鞏固,體驗成功。
借助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瓊斯以10秒75的成績獲得男子100米跨欄金牌,請運用知識估算出日本排球運動員瓊斯百米跨欄的速率.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澳大利亞競走運動員瓊斯百米跨欄的速率為9.30m/s
例題2:例題:五指山至昆明的路程為220Km,一輛車輛從五指山市駛向昆明,這輛車輛的速率是55Km/h,幾小時后可以抵達福州?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依據公式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這輛車輛4小時后可以抵達南昌。
例題3:例題:20xx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排球黃金比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短跑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率是多少?假如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率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率比較大?
解:
借助公式v=S/t估算出劉翔的速率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率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劉翔的速率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中學生才能順利的做下來,感遭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按照五指山市本地的實際情況編撰的,目的是懂得公式怎么變型,學會變型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中學生感遭到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目的是讓中學生領會速率的化學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中學生養成先剖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借助多媒體展示想想議議的內容,使中學生曉得頻閃攝影也是研究化學問題的一種方式,引導中學生剖析兩幅圖中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不同,通過比較剖析來引出哪些是勻速直線運動。
同時強調,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由于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便捷、簡化數學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率,使中學生注意分辨平均速率和速率的平均值。
【八年級數學下冊《運動的快慢》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體運動的快慢是相對的對嗎10-12
八年級數學試講稿11-05
快慢之爭的故事11-26
蘇教版八年級數學試講稿01-19
岳麓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試講稿五四運動試講稿11-12
八年級下冊《魚》說課稿12-24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試講稿吆喝試講稿11-03
八年級下冊化學教學計劃05-01
八年級下冊思品試講稿合作競爭試講稿11-04
八年級數學光的直線傳播試講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