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2.光傳播的特性:⑴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⑵。⑶。(中學生總結后填上)第1節光的直線傳播知識與技能1.了解光源,曉得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率c=3×108m/s過程與技巧1.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底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化學問題的重要方式。2.閱讀“科學世界——我們看見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受宇宙之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中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受,使中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3.通過探究性數學學習活動,使中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化學學習活動。重點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光速。難點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現象。多媒體資料1.美麗的城市景色光盤。2.八年級數學配套光盤(上)。實驗器材大燒瓶、蚊香、火柴、玻璃水槽(裝水)、玻璃磚、激光小探照燈若干套、三棱鏡、小平面鏡。
學習資料測光速的方式的資料文章課前活動放一段美麗的城市景色作圖。新課導出列出光在生產生活中的意義或應用,由此導出新課。班主任活動新課教學一、光源指導中學生閱讀69頁第一二三自然段,讓中學生歸納出光的共同點。問:還有沒有才能發光的物體呢?板書在黑板上,引出“光源”并進行分類。二、光是怎樣傳播的?與聲的傳播比較,引出“光的傳播特性”的探究課題:1.光的傳播是否須要介質?2.光是如何傳播的?指導中學生探究。光的直線傳播在我們的生產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或它在我們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4.1-4.三、光的傳播速率從生活實例著手,引導中學生感受光速十分大。引導中學生看“光的傳播速率”一段和圖4.1-7.小結:光的傳播特性(與聲的傳播作比較)。引導中學生看“科學世界”。課后作業體會美麗的光,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對光的了解,加深對光的感性認識,提升興趣。中學生活動歸納出共同點:發光。發揮想象,找出各類可以發光的物體(舉手發言),并按不同的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回答聲音傳播的特性。回答,并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明了實驗目的和技巧,兩人一組做實驗,并總結歸納出光的傳播是沿直線進行的。
討論作答。舉手發言。積極思索,舉手發言回答光速的一些問題。自己總結得出:①光的傳播可以不須要介質②光沿直線傳播③光速很大且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率不同(真空中最快為c=3.0×108m/s).創設情景。通過感知光的美麗和巨大的應用價值而形成學習的興趣。設計意圖培養歸納能力,拓展視野,培養思維能力。不同條件下進行實驗能夠得出規律性的知識。指導中學生用所學知識剖析常見現象,感受它的應用。加深對光速的感性認識。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感受光速很大。可培養中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理順思路,有利于知識的把握。感受光知識的重要,拓展視野,感知宇宙之大。第1節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2.光傳播的特性:⑴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⑵。⑶。(中學生總結后填上)第3節平面鏡成像知識與技能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性。2.了解平面鏡成實像,了解實像是如何產生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過程與技巧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實像的含意。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中展現化學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性。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及實像概念。黑白各半的16開的紙,薄玻璃片,軍棋棋子,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J2501型光具盤,手探照燈。備考提問1.光的反射定理的內容是哪些?2.人眼為何能看見物體?導出新課用我國唐代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引入,請幾個朋友上前來悄悄地照穿衣鏡,進行心理暗示,迸發學習興趣。班主任活動新課教學一、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學生實驗】準備:在紙上的黑白交界線處畫仍然線,把平板玻璃矗立在交界線上。1.實驗步驟(投影)a.在白紙一方任意位置放一粒跳棋子(成像棋子),用筆記對弈子位置,觀察玻璃旁邊的像;b.用手在玻璃前面摸一摸是否有棋子存在,再拿一張白紙在像的位置附近聯通,觀察紙上是否有像;c.拿另一個棋子(尋像棋子)置于玻璃后像的位置處,直至看起來跟像完全重合,記下此棋子的位置;d.改變棋子的位置,重做實驗;e.取下實驗用的紙,沿交界線對折,研究棋子與像的關系。
(巡視、啟發、指導,5秒鐘)2.歸納實驗結果——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引導中學生討論和發言,師生一起歸納小結;實像、等大、垂直、等距。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字條模擬演示:突破難點——虛像概念。新課教學三、平面鏡的應用平面鏡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問題討論:請們朋友上來,讓視線與講臺齊平,你能看見講臺下放的哪些東西嗎?如右圖所示,提供一面穿衣鏡,能幫那位朋友聽到嗎?四、“科學世界”凸面鏡和凹面鏡1.凸面鏡的作用:發散光線。演示實驗:用J2501型光具盤演示。2.凹面鏡的作用:會聚光線。演示實驗:將手探照燈里的凹面鏡取下,讓中學生觀察小燈泡發光的特性,之后將凹面鏡裝上,調節使光會聚成平行光。測評與小結1.課堂5min測評。2.測評反饋,師生共同評講矯治。3.請中學生小結。a.平面鏡成像的特性。b.實像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產生的。c.借助平面鏡既可以改變光線傳播方向,也可以成像。d.凸面鏡、凹面鏡的作用。布置作業思索、回答獲得心理滿足,提升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活躍。明了方式步驟,三人一組,動手做實驗:操作、觀察、分析。討論2min,舉手發言,講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理解實像的概念。中學生活動討論: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發言:舉各類事例,越多越好。思維發散,學因而用。測量學習療效,反饋、矯正。討論歸納出本節的知識結布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中學生在生活中對平面鏡司空見慣,照本宣科很難造成興趣。本課在導出新課時采用了心理暗示的方式,既能導致中學生的興趣,又使中學生遭到精神鼓勵。設計意圖在中學生做分組實驗時,指導中學生找準像的位置:不論從哪些角度去觀察,尋像的棋子都似乎與成像棋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兩者完全重合為止。此時,尋像棋子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采用了字條模擬光束的方式來突破本課的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實像的概念。此種方式既直觀、形象、快捷、準確又充分運用了直覺思維。在“科學世界”部分,主要通過演示實驗,使中學生了解凸、凹面鏡的作用。其成像特性和各種用途主要通過課后的探究和資料收集去了解。第3節平面鏡成像1.平面鏡成像的特征⑴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⑵像與物體大小相同。2.平面鏡成像的原理3.平面鏡的應用⑴成像。⑵改變光路。4.“科學世界”凸面鏡和凹面鏡⑴凸面鏡使平行光發散。⑵凹面鏡使平行光會聚。
第1節光的直線傳播知識與技能1.了解光源,曉得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率c=3×108m/s過程與技巧1.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底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化學問題的重要方式。2.閱讀“科學世界——我們看見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受宇宙之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中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受,使中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3.通過探究性化學學習活動,使中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化學學習活動。重點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光速。難點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現象。多媒體資料1.美麗的城市景色光盤。2.八年級數學配套光盤(上)。實驗器材大燒瓶、蚊香、火柴、玻璃水槽(裝水)、玻璃磚、激光小探照燈若干套、三棱鏡、小平面鏡。學習資料測光速的方式的資料文章課前活動放一段美麗的城市景色作圖。新課導出列出光在生產生活中的意義或應用,由此導出新課。班主任活動新課教學一、光源指導中學生閱讀69頁第一二三自然段,讓中學生歸納出光的共同點。
問:還有沒有才能發光的物體呢?板書在黑板上,引出“光源”并進行分類。二、光是怎樣傳播的?與聲的傳播比較,引出“光的傳播特性”的探究課題:1.光的傳播是否須要介質?2.光是如何傳播的?指導中學生探究。光的直線傳播在我們的生產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或它在我們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4.1-4.三、光的傳播速率從生活實例著手,引導中學生感受光速十分大。引導中學生看“光的傳播速率”一段和圖4.1-7.小結:光的傳播特性(與聲的傳播作比較)。引導中學生看“科學世界”。課后作業體會美麗的光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對光的了解,加深對光的感性認識,提升興趣。中學生活動歸納出共同點:發光。發揮想象,找出各類可以發光的物體(舉手發言),并按不同的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回答聲音傳播的特性。回答,并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明了實驗目的和技巧,兩人一組做實驗,并總結歸納出光的傳播是沿直線進行的。討論作答。舉手發言。積極思索,舉手發言回答光速的一些問題。自己總結得出:①光的傳播可以不須要介質②光沿直線傳播③光速很大且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率不同(真空中最快為c=3.0×108m/s).創設情景。
通過感知光的美麗和巨大的應用價值而形成學習的興趣。設計意圖培養歸納能力,拓展視野,培養思維能力。不同條件下進行實驗能夠得出規律性的知識。指導中學生用所學知識剖析常見現象,感受它的應用。加深對光速的感性認識。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感受光速很大。可培養中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理順思路,有利于知識的把握。感受光知識的重要,拓展視野,感知宇宙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