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2、物理變化:不產生其他物質的變化
3、物理性質:不發生化學變化而出現的性質(如顏色、狀態、密度、氣味、熔點、沸點、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學性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所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度、穩定性等)
5、純物質:由一種物質組成
6、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純物質組成,每種物質均保留其原有的性質
7、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元素的類型由質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由質子數決定最外層電子的數量。
8、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學變化中不能再細分。
9、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并能在化學變化中再細分的最小粒子。
10、單質:由同一種元素組成的純物質
11、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物質
12、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
13、化學式: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公式
14、相對原子質量:以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將其他原子的質量與其進行比較。 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因為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中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
16. 離子: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17、原子的結構:原子與離子的關系: 注:離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18.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
①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如:A+B=AB
②分解反應: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如:AB=A+B
③置換反應:一種元素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元素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如:A+BC=AC+B
④復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如:AB+CD=AD+CB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1) 當有水存在時,生成H++OH-=H2O
(2) 氣體生成CO32-+酸=CO2↑
(2)沉淀物有7種:白色5種、藍色1種、棕色1種。
五白是AgCl、BaSO4、CaCO3、BaCO3、Mg(OH)2
一種藍色是 Cu(OH)2
一種棕色是 Fe(OH)2
19、還原反應:反應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奪走(不是化學的基本反應類型)
氧化反應:物質與氧之間的化學反應(不是化學的基本反應類型)
慢氧化:氧化反應進行得非常緩慢,甚至難以察覺。 自燃: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燃。
20、催化劑:在化學變化時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但其自身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變化前后不發生變化的物質(注:2H2O2===2H2O+O2↑MnO2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21、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總和。 (反應前后,原子的數量、類型和質量保持不變;元素的類型也保持不變)
22、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勻穩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組成:溶劑和溶質。 (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當固體或氣體溶解在液體中時,固體或氣體為溶質,液體為溶劑;當兩種液體相互溶解時,量多的為溶質)溶劑,量最少的為溶質;當溶液中有水時,無論水的多少,我們通常將水視為溶劑,其余的視為溶質)。
23、固溶度:在一定溫度下,某種固體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時所溶解的質量,稱為該物質在該溶劑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的含義:
1.溶解度曲線上的一點代表該物質在該點對應的溫度下的溶解度。
2.兩條曲線的交點表明兩種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24、酸:由氫元素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稱為酸。 如:HCl==H++Cl-HNO3==H++NO3-
H2SO4==2H++SO42-
26、堿:由金屬和氫氧化物組成的化合物稱為堿初中化學 物理變化,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27、鹽:由金屬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稱為鹽。 如:KNO3==K++NO3-
==2Na++SO42-
BaCl2==Ba2++2Cl-
28. PH=7 溶液呈中性。 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強; PH值越接近14,堿性越強; 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堿度越弱,越接近中性。 性別。
29、金屬活度順序表:(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解釋:(1)左邊的金屬流動性更強。 左邊的金屬可以置換右邊金屬的鹽溶液中的金屬。 (2)氫左邊的金屬可以置換酸中的氫; 左邊的金屬可以置換酸中的氫; 氫右邊的那個不能。 (3)鉀、鈣、鈉是比較活潑的金屬。 它們直接與溶液中的水反應以置換氫氣。
30. 比較(探索)金屬活度的方法:
1.金屬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2. 金屬與鹽反應。 如果可以替換的話,一定會比它更強。 如果無法替代,那就比它弱。
例如,要比較 Zn、Fe 和 Cu 的活性初中化學 物理變化,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法:
(1)將Zn、Fe、Cu分別放入稀硫酸中:
(2)分別將Fe放入ZnSO4和CuSO4溶液中(中間金屬兩側都有鹽)
(3)將Zn和Cu放入FeSO4溶液中(兩面都是金屬鹽)
31、化學肥料:氮、磷、鉀、葉、根、莖、含氮、磷、鉀兩種以上元素的復合肥料。
32、元素周期表的規則:族最外層(列行)電子數相等,化學性質相似。 電子層數從上到下增加1; 每層電子數增加1。
2、物質的結構:
一、化學符號的含義及書寫:
(1)化學符號的含義: a. 元素符號:①代表元素; ②代表元素的原子。 b. 離子符號:代表離子及其攜帶的電荷數。 C。 化合價符號:表示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 當符號前面有數字時(化合價符號沒有數字),該符號的含義僅代表該類型粒子的數量。
(2)化學符號的書寫:
A。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號表示b。 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學式表示。 H2、O2、N2、F2、Cl2、Br2、I2c。 離子的表示方法:用離子符號表示。 Al3+、Fe3+、Fe2+、Cl-、NO3-、SO42-、NH3+d?;蟽r的表示方法:用化合價符號表示
2.化學符號周圍數字的含義:正前方的粒子數,正上方的化合價,右上角的電荷數(每個離子),右下角的原子數(每個分子)。
復合價格公式:
氟、氯、溴、碘為負一價,正一價銀和鈉、鉀;
氧二硅四價鐵2-3、硫2-4碳24-6;
三聯苯并氮、磷、錳、二鋇、鈣、鎂、鋅和銅;
鋁、三酮、銅、汞、157號元素、氯、零;
一價硝酸氫氧化物、二價碳酸硫酸鹽;
三價磷酸鹽。
注:當原子、分子、離子的個數大于“1”時,只能加在符號前面,不能加在其他地方。
3、產氣常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一、三種氣體的實驗室制備方法及其區別:
氧氣(O2)
藥物:高錳酸鉀(KMnO4)、氯酸鉀(KClO3)或過氧化氫(H2O2)和二氧化錳
(MnO2)==+MnO2+O2↑
+ 3O2↑[實心+實心)]
或者 2H2O2====2H2O+O2↑[固體+液體]
②氫氣(H2)
藥物:鋅粒(Zn)和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H2SO4=ZnSO4+H2↑[固體+液體]
Zn+2HCl=ZnCl2+H2↑[固體+液體]
③二氧化碳(CO2)
藥物: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鹽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固體+液體]
2、三種氣體的檢查
測試氧氣:用帶有火花的木棒插入集氣瓶中。 如果木棍重新點燃,則是氧氣; 否則,它就不是氧氣。
測試氫氣:點燃木棒并將其放入瓶中。 如果木棍上的火焰熄滅,瓶口處的火焰變成淺藍色,則該氣體是氫氣。
檢查CO2氣體: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變渾濁。 如果它變得渾濁,那就是CO2。
3、兩種氣體充裝情況的檢查
氧充滿度檢查:用帶有火花的木棒,平放在集氣瓶口上。 如果木棍重新點燃,則氧氣已充滿,否則未充滿。
檢查CO2氣體是否充滿:用一根燃燒的木棍物理資源網,將其平放在集氣瓶口上。 如果木棍熄滅,則CO2氣體已滿,否則未滿。
4. 常見物質的特性
1、常見物質的顏色:大多數氣體是無色的,大多數固體化合物是白色的,大多數溶液是無色的。
2、一些特殊物質的顏色:
黑色:MnO2、CuO、Fe3O4、C、
藍色:Cu(OH)2、CuCO3、含Cu2+溶液、液態固態O2(淺藍色)
紅色:Cu(亮紅色)、Fe2O3(紅棕色)、紅磷(深紅色)
黃色:硫(元素S),含Fe3+的溶液(棕色)
綠色:含Fe2+溶液(淺綠色)、堿式碳酸銅[Cu2(OH)2CO3]
無色氣體:N2、CO2、CO、O2、H2、CH4
有色氣體:Cl2(黃綠色)、NO2(紅棕色)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NH3(該氣體可使濕pH試紙變藍色)、SO2
臭雞蛋味:H2S3
一些常見的判斷變化:
①藍色沉淀:Cu(OH)2
②紅棕色沉淀:Fe(OH)3
③不溶于稀硝酸或稀酸呈白色沉淀的物質有:BaSO4、AgCl(僅這兩種物質)
④ 溶于酸并放出氣體(CO2)的沉淀物:CaCO3、BaCO3
⑤ 溶于酸但不放出氣體的沉淀:Mg(OH)2
溫馨提示:由于格式問題,文本中的上下下標可能無法正確顯示。 書寫時請注意書寫正確。 記得因此而丟分。
如果覺得有用,請點擊【正在閱讀】或分享【朋友圈】!
回復公眾號“相關知識點名稱”即可免費觀看大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