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據百度百科介紹,其本義是一種有角、有鱗、有爪的神話動物,能飛天入水,能行云造雨。它不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物,完全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代表著吉祥、高貴、活力和勇敢,過去曾作為帝王的象征。
正因如此,它的英文譯名是loong,以區別于西方文化中通常指惡龍,象征著邪惡和魔鬼。
值得探究的是,如果它不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物,又怎么會進入古中國人的集體文化意識,被千百年來所認可,并被賦予如此美好的寓意?
我覺得這應該和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有關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非常獨特的宇宙觀,和古希臘、古印度的宇宙觀不一樣,這一點在《易經》的思想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卡普拉,出生于奧地利的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系統理論家和深層生態學家,在其暢銷書《物理之道:現代物理與東方神秘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如此闡釋《易經》思想:
“現代物理學家和東方神秘主義者已經認識到,在這個變化和變革的世界中,所有現象都是動態相互聯系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將這種相互聯系視為宇宙法則,即因果報應法則,但通常并不關心宇宙事件網絡中的具體模式。中國哲學也強調運動和變化,也發展了動態模式的概念,這些模式在道的宇宙流動中不斷形成和消失。在《易經》中,這些模式由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卦象(即所謂的六爻)來說明。
在《易經》中,這些圖形排列的基本原理是陰陽兩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整個卦象系統自然是由這兩條線組成的:實線(-)代表陽,虛線(- -)代表陰。將它們成對組合,形成四種配置。在每個配置中添加第三條線,產生八種??三線配置。
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這三條線代表著宇宙和人類的各種可能情況。它們的名字反映了它們的基本特征,如“乾”、“坤”、“震”等。它們還與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概念有關,如天、地、雷、水等,以及由父親、母親、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組成的家庭。此外,它們還與基本方位和一年中的季節有關。”(第 227 頁)
日益深入宇宙最微觀層面的現代物理學之所以對《易經》的思想產生興趣并受到其啟發,是因為《易經》的宇宙觀從一開始便不局限于日月星辰、山河湖泊、草木蟲魚飛禽走獸等現象,而是能夠以敏銳的直覺和觀察力看到這些現象背后的能量運動變化,以及更深層的“天”與“道”的運作。
《易經》與印度教、佛教和古希臘哲學有著相同的哲學思想,比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切都在流動和變化。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
然而,正如卡普拉所指出的,《易經》思想除了看到一切事物都在無限變化之外,還看到變化中會出現各種動態的規律,而不是完全任意無序的。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宇宙處于一種無規則、無規律的流動狀態,那就不會有真實存在的事物,甚至不會有生命的出現,更不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更不會有人類歷史的產生和發展。
現代物理學已經證實,某些動態模式會在無限的流動中出現。卡普拉指出:
“亞原子世界是一個有節奏的運動和連續變化的世界。但它不是隨機和無序的,而是遵循非常明確和清晰的模式。首先,給定種類的所有粒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具有完全相同的質量、電荷和其他屬性。此外,所有帶電粒子的電荷都恰好等于電子的電荷,或恰好是電子的兩倍。粒子的其他特征參數也是如此;它們不能取任何任意值,而是限制為幾個值。這使我們能夠將粒子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別或‘家族’。”
微觀世界在絕對流動中也遵循一定的規律,這使得發展和進化成為可能,因為發展和進化會以規律的形式保存下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進化。只有這樣,才會出現各種新的現象,直至出現一個極其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否則,宇宙將永遠處于混沌狀態。
然而,卡普拉所引入的現代物理學或許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才能充分認識到,《易經》除了指出宇宙的無限變化和變化中會出現的相對固定的動態模式之外,還暗示了宇宙的本質是一種永無止境、不斷演化的創造力。這一在《易經》中還比較模糊的含義,通過道家和儒家學者的解讀和發展,已經變得愈發清晰,直至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宇宙觀。
《易經》用龍來比喻宇宙不斷變化、不斷演化的創造本質。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形象是《易經》中的第一個卦象:乾。
乾卦如下:
元亨里真。
第九位:潛龍,勿用。
九二:田間見龍,利于見偉人。
九三:君子日間辛勤工作,夜間警惕,不會犯任何錯誤。
九四:或者跳進深淵,無可指責。
九五:飛龍在天,利于遇貴人。
上九:傲慢的龍將會后悔。
永久:見到龍群而無首領,是吉祥的。
通過對物質世界的不斷深入研究,物理學開始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無限變化的過程,同時在無限的變化中又存在著相對固定的動態模式。但這種認識基本是作為觀察者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內心的分析而形成的。觀察者本身是相對超脫的。
相比之下,《易經》基于對宇宙本質和每個人自身生活的敏銳直覺,并為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應如何行為提供建議和指導。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對世界的客觀認識,也不是為了現在人們用《易經》算命所追求的功利目的,而是告訴人們如何在天人合一的意識中,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這個宇宙自然、宇宙境界。
正是因為這種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宇宙性,才使得中華祖先能夠想象出“龍”這個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卻象征著創造力的生動形象,《周易·乾卦辭》就充分表達了這一點。
從初九到永九,乾卦講的是人應該如何修煉自己,使自己生命中固有的宇宙性一點一點地發展,從基本潛伏到初顯,再到蓬勃發展,得到世人的認可和認同。在這個階段,乾卦告誡人們不要驕傲自大,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不要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而要扶持和培育別人,這樣他們才能不斷發展和成長,共同活出這個宇宙境界。
這樣,就不難理解《團傳》對乾卦的進一步解釋:
“大者乾元,萬物之源,主宰天道。云行雨降,萬物流動成形。大明有始有終,六位時成,乘六龍,統御天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和合利義,生萬物之首,萬國太平盛世。”
可以說,“龍”這一文化符號之所以能深入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意識之中、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它生動地表達了存在于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創造本質和生命意識。
這種宇宙人生觀從《易經》開始,被后世的道家、儒家所繼承,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被進一步詮釋和發揚。
《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載陰抱陽,氣充而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下有四大,人為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家更強調宇宙高于人類,因而對人類的能動作用持更為消極的看法;相比之下,儒家學者更強烈地意識到每個人在其自身的生活中充分發揮宇宙本質的潛力。
尤其重要的是,這里所說的生命,是指有血有肉的具體生命,包括整個身體。正因為必須考慮到身體發展的需要,而身體的存在與發展必然要求我們與具體現實的世界,包括家庭、社區、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發生現實和諧的關系,所以儒家非常重視人倫,重視每一個人對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責任,提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關鍵在于,儒家對人提出如此崇高要求的時候,并不是要求我們“無私”、“利他”、“忘我”,甚至舍己為人。相反,正如乾卦“上九”所提倡的“潛龍不可使”,當我們對自己內在的宇宙本質和宇宙境界沒有深刻認識的時候,我們沒必要為了虛榮心或功利心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
此階段,我們要把“格物致知、誠心誠意、心正修身”等修身基礎工作抓緊抓好,首先要通過家人、朋友、單位等身邊的實踐,不斷體會“自己要想站起來,就幫助別人站起來;自己要想成功,就幫助別人成功”的內涵。
隨著你的覺悟、領悟、生命能量逐漸提升,你的影響力自然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廣,讓你與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起聯系,甚至可以作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一員發出自己的聲音,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即使到了這個階段,這些任務和活動仍然不需要我們犧牲自己,而實際上仍是“修身”的一部分,也是“格物”“求知”“誠心”“端正心”的修煉。
當人們擁有了財富、地位、名譽等之后,如果不繼續保持初心,而僅僅把它們當做幫助自己進一步認識生命本身的宇宙本質和無限潛能的輔助手段,就很容易得意忘形,把這些身外之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結果必然是得而無失,甚至失去一切。
因此儒家十分強調“自天子至庶民,無不以修身為本,本亂末則無不順”,這也是《易經》乾卦“上九”“驕龍自悔”和“永九”“群龍無首,吉”的內涵的進一步發展。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無疑將進一步印證印度教、佛教、易經、道教、儒教等東方精神傳統中所蘊含的無限變化、萬物互聯的宇宙觀,而這些古老智慧將因其有嚴謹的科學研究和更清晰的解釋支撐而重新獲得對這個時代的指導意義。
另一方面,也顯而易見的是,《易經》和道家、儒家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生命輪回的創造性宇宙觀,僅僅通過自我抽象的“客觀”科學研究是無法完全理解的,必然需要每個人意識到這種來自宇宙本質的主觀性和創造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人生和工作中活出它來。
這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立下遠大志向”,從事什么偉大的事業。其實只是要求我們活在當下,在每一刻找到生活的真諦,認真對待自己,也認真對待身邊的人,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好高騖遠。“砍柴燒水,無非大道”,所謂的宇宙性、宇宙境界,也體現在砍柴燒水這些小事上。當你達到那個境界,哪怕是小販、小販,都能影響世界。
“龍”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以周易、道教、儒教為基礎的中華文化所獨有的天人合一、生命輪回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識,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最佳體現。
它所承載的民族精神,不僅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而且主張“萬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張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而不是爭優越、追求特權甚至稱霸。它把個體發展與和諧共處、活在當下與永恒創新、個人自由與世界和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既務實又崇高、既平凡又不平凡的生活方式。
龍年大年初一,萬物新生,生機盎然,特寫此文,恭祝新的一年里國家繁榮昌盛、家家平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