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光現象3.4平面鏡背景圖ppt講義,文件包含第4節平面鏡第1課時平面鏡成像pptx、平面鏡成像swf、平面鏡成像的特征swf、探究平面鏡成像mp4等4份講義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1頁,歡迎下載使用。
1.曉得平面鏡成像的特性。2.曉得平面鏡成實像平面鏡成像筆記圖片,曉得實像是如何產生的。3.經歷“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與剖析。
想一想,怎么見到它原本的樣子?
這種穿衣鏡有哪些的特征?
1.這種穿衣鏡的表面都是平的。2.用這種穿衣鏡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類各樣的“物體”,穿衣鏡里的“面孔”、“物體”叫做像。鏡中的像與原物體的形狀一樣。
這些表面水平的穿衣鏡稱作平面鏡。
1.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和過程
【實驗目的】(1)研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和物體有哪些關系。(2)研究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有哪些關系。
(1)像右圖那樣,將一張8開的白紙用圖釘或透明膠條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兩個夾子捉住一玻璃板,矗立在白紙上。
(2)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上面,觀察到玻璃板前面出現了蠟燭的像。
(3)另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邊聯通,使它與上面蠟燭的像重合(左右聯通,直至從不同位置看起來它們都重合在一起),這時后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蠟燭的像的位置。改變玻璃前蠟燭的位置,把實驗再做兩次,每次都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4)在白紙上畫出玻璃板的位置,移開玻璃板,用刻度尺畫直線把每次實驗中兩支蠟燭的位置聯接上去,量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出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再藥量角器檢測看它們是否與鏡面垂直。
(5)把檢測結果填寫到下表中。
2.在實驗基礎上得出成像特性
(1)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正立的實像;(2)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請借助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在圖中做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的像,保留畫圖痕跡。
解析:平面鏡成像的特征是: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可以先做出物體A、B端點AB的像點A′、B′,聯接A′、B′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注意:平面鏡中成的像是實像,畫出像時一定要用實線勾連。
關于平面鏡成像特性及其實驗探究,下述說法不正確的是()A.物體距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將蠟燭緊靠玻璃板的同時像也緊靠玻璃板C.多次實驗是為了防止實驗結果的碰巧性D.使用光屏是為了探究平面鏡所成像的虛實
如圖甲所示平面鏡成像筆記圖片,樂山園博園的彩虹橋橋墩距水面3米,它的“倒影”距路面。如圖乙所示,是從平面鏡中看見的鐘表,鐘表顯示的實際時間是。
平面鏡成像由光的反射現象產生的。凡由物點發出、被鏡面反射的光線,反向延長都經過像點。
平面鏡后并不存在光源S′,步入耳朵的光并非真正來自S′,所以把S′叫做實像。
如圖所示,AB、CD為某一發光點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MN反射后的兩條反射光線,試畫圖確定發光點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圖。
圖中A和B兩點,一個是發光點,一個是該發光點在平面鏡中的像,請確定平面鏡的位置,并畫出平面鏡,之后畫出從發光點發出的一條經平面鏡反射過C點的光線。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選擇兩根完全一樣的蠟燭A和B是為了比較像與的大小。
(2)燃起豎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蠟燭A,小紅朋友在桌面上無論如何聯通玻璃板前面的蠟燭B,都未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請你推算其緣由是_____。
1.某地回風二橋已建成通車,若橋上的路燈距橋下水面的距離為40m,橋下水深2m,則路燈在水底所成的像距海面的距離為()
A.40mB.42mC.80mD.84m
解析: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如圖所示,小明采用透明玻璃板、蠟燭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下述關于該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實驗時選用的兩支蠟燭大小應相同B.透明玻璃板擺放應當與紙面垂直C.若把光屏置于B位置,蠟燭的像可以呈現在光屏上D.該實驗在較暗的環境下療效更好
3.小趙朋友手拿時鐘站在平面鏡前,如圖所示是掛鐘在平面鏡中的像,則()
A.小趙朋友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B.小趙朋友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大C.時鐘指示的時間是3點整D.時鐘指示的時間是9點整
解析:按照平面鏡成像的規律,D正確。
4.如圖是驗證“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其中A為玻璃板前燃起的蠟燭,B為玻璃板后未燃起的蠟燭。有關本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A.玻璃板應當與桌面垂直B.實驗宜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C.耳朵應從B右邊觀察成像情況D.蠟燭燃燒較長時間后像物不再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