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和物體的賽跑
----凸透鏡成像規律考點剖析
湖南省衡陽市伍小明
透鏡及其應用是光學中比較難的一部份,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又是這兒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通過實驗,我們曉得像隨著物體在主光軸聯通。物體從遠處緊靠凸透鏡時,像朝那個方向聯通?誰跑得快呢?像的大小又怎樣變化?假如上述問題我們都能輕松應對,這么對凸透鏡的考查就難不倒朋友們了。
對凸透鏡的考查主要有這樣幾點: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會探究并曉得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了解凸透鏡三種成像情況在生活中的應用。
朋友們在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認為頭緒多,應用規律解題時倍感無從下手。我們把它和上面光的折射結合上去,將探究凸透鏡成像實驗,按幾個關鍵點,把整個過程梳理成規律,再用來應用,會容易得多。另一方面,我們在做練習過程中,將題目中設定的各類情境,轉換成相應的數學量,對照凸透鏡成像規律,就可以輕松解決問題了。
接出來,讓我們試一試吧!
考點一: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要透徹理解這一點,先得確切把握兩個概念:焦距(焦點)、會聚。
焦距是每位凸透鏡最重要的參數,它反映凸透鏡的折光能力。焦距越小,它的折光能力越強,它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大。焦距越大,折光能力越弱(如圖1);假如焦距無窮大,就是我們在光的折射現象學校過的(兩面平行的)玻璃板,光線穿過它后,方向是不變的,如圖2,只是發生了一點點偏斜。
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并不是一束光經過凸透鏡后一定要相交。會聚是一個程度,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它比之前會聚程度降低了,如圖3。從某一點發出的多條光線,原本就是發散的,經過凸透鏡后還是發散,光線并不會相交,只是發散程度降低了。同樣的,如圖4,原本就是會聚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交點更緊靠凸透鏡了。
例1、晴朗的冬日上午,往樹或花的葉子上施肥,常會把葉子烤焦,其緣由是()。
A.水滴蒸發,帶走葉子的熱量
B.水滴在陽光下氣溫下降,把葉燙焦
C.水滴容易透過陽光,把葉子焦黑
D.水滴會使陽光會聚,把葉子焦黑
解析:掛在葉子上的小水滴,相當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光透過時,會聚到焦點,倘若這一點正好落到附近的葉子上,都會把葉子焦黑。可不是把掛著小水滴的這片葉子焦黑啊。
生活中有好多類似凸透鏡,如裝水的透明杯子,滴在玻璃板上的小水滴,這種我們都當凸透鏡來剖析。
正確答案:D
例2、如圖所示,四幅圖均表示光線通過凸透鏡前后的傳播方向,其中正確的是()
解析:由于凸透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會聚要彰顯在程度變化上。所以我們只要觀察,折射光線是否比原先未透過透鏡傳播時的光線更緊靠主光軸。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也是觀察發散程度。
正確答案:C
考點二、凸透鏡成像實驗。
我們把它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塊來分別弄清楚,就容易多了。
實驗前,對器材的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是兩個方面的要求:(1)三個器材的擺放順序:凸透鏡在蠟燭和光屏三者之間,或則說蠟燭和光屏分布在凸透鏡的右側。
(2)三個器材的中心位置要求:在同一條直線上,并在同一高度。為何這樣子呢?如圖5,它們兩者中心是在一條線上,并且,是一條斜線,這就不行。為何不行呢?由于在蠟燭、光屏水平聯通過程中,蠟燭火焰的像不能總呈現在光屏的中心部位。這兩點要求也可以用六個字概括:同一水平直線。
實驗過程中,誰動誰不動?先調節誰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圖蠟燭,再調節誰?哪里才是真實像的位置?
要弄清楚這種問題,先要明白,凸透鏡成像時,是物體決定像,還是像決定物體?在平面鏡成像時,我們就曉得像是由物體決定的,不管是像的大小還是像距大小。同樣,在凸透鏡成像時,像的大小、倒正、像距,也都是由物體、物距決定(其實我們在討論這種時,都是基于用同一個凸透鏡)。
物距的改變,影響成像情況。蠟燭火焰、凸透鏡、像,這三個對像中,像是由前三者決定的。將凸透鏡固定,物體從盡可能遠的地方緊靠凸透鏡,這個過程中,聯通光屏找到像,并不斷檢測,并記錄物距、像距、像的性質。
我們在記錄像距時,就要明白到底光屏在哪些地方時,才算真正找到了像的位置?每位物距,只對應惟一一個像,光屏上最最清晰的像,才是像的位置,其它模糊的像,并不是真正的像(實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實驗中自然也測不了像距)。沒有光屏,像還在嗎?還在!光屏只是拿來呈現像的,有沒有光屏,像都在那里,假如沒有光屏,也可以用耳朵直接觀察。
例3、某同事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先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在透鏡的另左側聯通光屏,在距透鏡10分米的光屏上出現最小極亮的點。之后開始在光具座上做實驗:
①本實驗用的凸透鏡焦距約是分米。
②為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先將蠟燭、和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之后調節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的中心大致在,這是為了。
③在實驗中,固定的是的位置,再調好的位置,最后聯通來找像。
④當成虛像時,蠟燭緊靠凸透鏡,像凸透鏡,且像變_____;觀察實像時,蠟燭緊靠凸透鏡,像凸透鏡,且像變_____。
⑤當成虛像時,用右手堵住凸透鏡的中心部份(沒有完全堵住),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解析:對實驗的考查,通常還會以填空的方式出現。其實不會有我們如此多空要填。里面5小題,是很典型的內容。
第①小題,是考查凸透鏡焦距,為10分米。
第②、③題,考查器材的擺放及實驗中固定誰,誰聯通,怎么找像。
第④題,是描述的成像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這是比較難的部份。我們仍然要記住,像和物體在主光軸上聯通的方向是一致的,都向一個方向聯通;并且像距變大,像也變大。(參考前面考點三)
第⑤題,我們只須要了解就行。凸透鏡倘若不完整(被物體遮一部份、鏡片上有小昆蟲、破損),都可以跟原先的凸透鏡一樣成像,只是通過的光線降低了,造成像的色溫增加。而且鏡框上的小昆蟲不會出現在像中。
參考答案:①10分米。
②凸透鏡、光屏(不能填反);同一水平直線,使像成在光屏中心部位。
③凸透鏡、蠟燭,光屏。
④遠離,像變大;觀察實像時,遠離,大。
⑤能。
考點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題目中不會直接考查規律本身,都是考查借助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好多朋友就是感覺這類問題最麻煩。
不要緊,我們一上去理清它的規律。我們把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分成兩個層次:靜態和動態。(參考圖6,圖中1和對應的1ˊ分別表示物體和像,1—7分別是物體所在位置)
1、凸透鏡成像的靜態規律:
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三條,物體分別坐落:(1)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縮小虛像,像在1到2倍焦距之間;(2)1到2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虛像;(3)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實像。
2、凸透鏡成像的動態規律:
物體從離凸透鏡很遠的地方,緊靠焦點過程中,物距降低,像距減小,像也不斷變大,它們倆(在主光軸上)聯通的方向一致。抵達焦點,像就無限遠,無限大,我們課本上說,物體在焦點不能成像。
物體和像誰跑得快呢?(參考圖6)我們可以這樣剖析:物體從距凸透鏡很遠的地方,勻速聯通到2倍焦距這個過程中,像又聯通了多遠呢?像從焦點附近移到了2倍焦距附近。整個聯通過程中,時間是相同的,誰跑得快?很其實,是物體跑得快!物體從2倍焦距挪到1倍焦距,像從2倍焦距挪到無限遠地方了。在這段范圍內,像跑得快多了。(對于這個問題,主要是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極少有這方面題目出現)
對于實像,實驗中我們只是涉及了實像的觀察:用嘴巴在光屏左側透過凸透鏡觀察(這句話上面有幾個要素?)。
生活中成實像的應用就是放大鏡,物體貼近凸透鏡時(物距很小),物體放大療效很不顯著,要想放大療效顯著(像顯得更大),我們就要把物體適當遠離凸透鏡(緊靠焦點),但不能超過焦距。歸納上去,物體成實像時(物體在1倍焦距以內),物體越緊靠焦點時,像越大;抵達焦點,像就無限遠,無限大。
把里面的虛像和實像動態變化情況結合上去,是不是可以這樣抒發:物體在主光軸上聯通,我們以焦點為參考點,不管物體在焦距以外或焦距以內,只要是緊靠焦點聯通,像都是變大,像距都是變大。物體抵達焦點,像顯得無限大,無限遠,也可以說不能成像。
例4、有一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將物體從離凸透鏡50cm處沿主光軸移到距透鏡20cm處,這個過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
A.仍然是正立、放大的虛像B.仍然是倒立、放大的虛像
C.離透鏡越來越遠,像變大D.離透鏡越來越近,像變小
解析:將題目中的信息轉換成化學量:物體從2f以外緊靠2f時;再應用規律:物體緊靠凸透鏡,像遠離凸透鏡,且像是倒立縮小的,正好抵達2f時成等大的像。所以選C。
例5、用鏡頭焦距不變的照像機,先給一名朋友照2寸的半身像,再用該單反給他照一張2寸的四肢像,應()
A.使照像機與人的距離減小,適當減短黑箱寬度
B.使照像機與人的距離減小,適當降低黑箱寬度
C.使照像機與人的距離增大,適當減短黑箱寬度
D.使照像機與人的距離增大,適當降低黑箱寬度
解析:先弄清楚題目中數學量的變化:半身像到四肢像—像要變大!此時要把我們上面的動態規律倒過來應用:像變大時,有什么是要變化的?像距要變大!----像要遠離凸透鏡;像和物體在主光軸上聯通方向是一致的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圖蠟燭,所以物體要緊靠凸透鏡。再把我們這種剖析對應成照像機的實際操作:像距變大----降低黑箱寬度(底片遠離鏡頭);單反與人的距離增大。
正確答案:C
考點四、凸透鏡三種成像情況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把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清楚了,它在生活應用就十分簡單了,對應于上面三條靜態規律,分別是照像機、投影機、放大鏡。
例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當蠟燭、凸透鏡、光屏處于如圖7所示的位置時,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借助這一成像原理的光學儀器是()
A.投影儀B.照像機
C.放大鏡D.顯微鏡
解析:圖中包含了好多信息:物體在2f以外;像在f到2f之間;還有像距大于物距。按照這三條信息都可以判別出此時成倒立、縮小虛像,所以它的應用是照像機。
正確答案:B
附練習見QQ群
我將不定期分享我的資料,為易于同學們使用,將把文件上傳到我的QQ群:,你們可以下載復印,我將在旁邊配上講解!
希望對同學們有用!
請幫忙轉發給家有孩子上中學的同學,其實對她們的孩子有幫助!
公眾號ID
伍老師中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