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邱默◆
主播推薦
睡眠歌曲
多么想在這平凡的生活中擁抱你
香港記者曲穎妍寫了一本書,名叫《怪物父母》。
在成為全職家庭主婦之前,她是《下周刊》的副主編。
辭職后,她感嘆撫養三個孩子比經營一本雜志難100倍。
更重要的是個人幸福感的缺失,因為孩子的學業,親子關系越來越差,根本無暇顧及夫妻關系。
有一次,大女兒問她:“媽媽,你為什么不笑?”
她意識到,成為學齡兒童的父母后,她再也無法微笑了。
“怪物父母”一詞起源于日本,指的是那些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瘋狂追求的父母。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其小說《庶民的盛宴》中,對中產階級的怪物父母進行了溫和的諷刺。
盡職盡責的母親 和童年被補習班填滿的兒子 Sho 之間,母子之間缺少愛與溝通,更像是一對功利組合:母親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的成績,孩子只能用成績來換取母親的笑容。
高中時向先生厭倦了學習,輟學去網吧工作,拒絕了母親描繪的一切藍圖和愿景。
他就像一道傷疤,橫亙在這個中產家庭的屋頂上。夫妻倆互相指責,仿佛有了這樣一個“人生失敗”的孩子,他們的人生也失敗了:徹底的失敗,但卻是不得已的失敗。
這些年,我們看到太多的成年人,當他們的孩子開始讀書的時候,就變得焦慮,爭吵,慢慢的就失去了笑容。
他們中的一些人曾經堅信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當他們的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學習成績卻跟不上,考試成績墊底,對教育的信心瞬間崩塌。
曲穎妍說,大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她也曾迷茫過。
突然她發現,老師不是教乘法口訣,而是直接布置乘法作業,班里只有她女兒和另外一個小男孩沒有上過學前補習班。
“在幼兒園,孩子們學的是小學學的東西。在小學,他們學的是初中學的東西。在初中初中物理小口訣,他們學的是大學學的東西。在大學,他們開始學習如何玩耍。”說起這樣的環境,讓人淚流滿面。
作為家長,你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順應大環境,要么脫離大環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坐在兩者中間,最痛苦的是父母,最受折磨的是孩子。
現實中,有太多家長處于觀望狀態,既不想讓孩子成為作業的奴隸,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的一個朋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大多數人認為他的公司非常成功。
可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成績不好,她一天到晚都像祥林嫂一樣,后悔沒有留在家里全職照顧孩子。
她說,現在獲得的所有榮譽都無法彌補孩子不是好學生的污點。
我見過她的兒子,他很獨立,行為也很成熟,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很自信。
我跟她媽媽說:“我唯一的缺點就是成績差。”這話把她媽媽氣得翻了白眼。
我問她,有這么陽光的孩子,你不放心嗎?
她簡單地回答道:
雖然我知道成功的途徑有千萬條初中物理小口訣,但我仍然希望我的孩子只能夠獲得一種成功,那就是考上名牌大學、進入全球性企業就職。
你知道嗎,現在企業家開會的時候,流行的已經不再是談論自己的公司有多么棒,而是炫耀自己的孩子。
這個孩子考上了劍橋,是查爾斯王子的校友;那個孩子考上了哈佛,是奧巴馬的校友。
我并不想狠狠地打擊她:你知道現在優等生之間的競爭有多激烈嗎?
如果你辭職回國,可能你就成不了優等生,甚至你們母子會反目成仇,你自己也會心臟病發作。
作為父母,孩子的成功或失敗就是我們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我們可以容忍自己的失敗,但不能允許我們的孩子失敗。
我們沒有“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的邊界意識;我們沒有“人生只要真正活過,就不算失敗”的教育理念。
兩年前湖南沅江發生一起殺師案,班里最優秀的學生親手殺死了他最優秀的老師。
兇手年僅16歲,他的人生理想是考上一所二本專科大學,過上輕松的生活。
可是,班主任和父母都對他寄予厚望,如果考試考不上第一名,爸爸就會打他。
是什么樣的痛苦,能讓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男孩心理扭曲到拿起刀子對抗老師?
當他被迫成為一束光,照亮整個家庭時。
這樣的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有一種故事卻離我們很近。
當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他的學習狀況、成績就成為整個家庭的晴雨表。
一對夫妻無法正常交談,因為一個是狼媽,一個是羊爸,或反之亦然。
丈夫興高采烈地走進來,想給妻子講一件趣事,可母親卻說孩子又考不好了,一瞬間,兩人就像是遭遇霜凍的茄子一樣,心里很不是滋味。
母親正在輔導孩子做作業,兩人意見不合,便開始對孩子破口大罵,父親雖然看不慣母親的壞脾氣,但接手后不到兩分鐘,便開始打孩子。
教育是一個緩慢等待的過程,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太快了。
我們這么著急干什么?
我們知道,優秀的人,不一定小學成績就好;我們也不一定要花12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刻苦學習,才能獲得高考所需要的知識。
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
只有當你的孩子在每次考試中都名列班上的第一名時,你才能確信他的人生是優秀的。
然而,任何一個成年人都知道,未來之所以是未來,就是因為它永遠存在著不確定性。
當我們的孩子只關心分數和成績時,所謂的未來的確定性只不過是父母的自欺欺人而已。
知乎網友“李永樂老師”寫了自己表弟的故事。
我從小就是個差生貝語網校,初中考完才勉強考上了一所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現在就開始努力,看看能不能考上一所重點大學。
高中經過一年的努力,他以630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物理系。
一個人能走多遠,并不取決于他從小成績是否優異,而是取決于他是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對知識產生了好奇。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讓他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選擇某種生活,并過好它。
屈詠燕在教育演講中表示,香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對話,就像是各說各話。
“媽媽,烏龜死了。”
“你做完作業了嗎?”
“爸爸,天上的云真美麗。”
“回家寫作業吧。”
我們都熟悉這樣的對話。
犧牲全家人對生活的熱愛,養育一個不懂得熱愛生活的孩子;
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養育一個不快樂的孩子。
當孩子長大后,他不再期待有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覺得做孩子太辛苦了。
或許,父母們是時候學會自私一點,重新找回自己的幸福,重新找回自己的成就感。
無論你有多焦慮,多疲憊,最有可能的事情是,你的孩子會長大成為像你一樣普通的成年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評判者、規劃者,而只是孩子生命中某一階段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帶孩子去看世界,培養他們的讀書習慣,與他們一起親近自然,把他們的人生當成是生活而不是一場考試。
如果你快樂,你的孩子也會快樂;如果你快樂,你的孩子就會知道什么是幸福。
結束
[ 晚安]
作者
艾小陽。一個能解決復雜生活問題的人,一個品質生活的癮君子,一個治愈各種不快樂的靈丹妙藥。代表作品:《活出自我》。公眾號:我是艾小陽(ID:),微博:有一只小綿羊
來源
我是艾曉陽(ID:)
錨
秋水墨
(ID:)
編輯
吳偉
音頻制作
吳偉
封面來源
花版網
投稿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