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原理例文第1篇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性
2.曉得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曉得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學會平面鏡成像畫圖法
重點
平面鏡成像特性
難點
“像”的概念,區別虛像和實像
教學過程
備考
1.光的直線傳播
2.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理
3.光路可逆
導出
中學生觀察課本P54相片
通感湖中的倒影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與水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表面平的穿衣鏡、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海面、大理石及透明塑膠片等都能形成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穿衣鏡稱為平面鏡。
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征?
實驗1內容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上去,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推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內容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比較描繪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推論實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課本P56思索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怎樣形成的?
閱讀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步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眼倍感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似乎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實像。物體上的每一點就會在平面鏡中產生一個相應的實像點,在平面鏡中就產生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平面鏡成像畫圖法
借助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實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假如入射光線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如何?
練習活動卡P36思索和討論1.2.
課本P56思索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活動卡P37探究1.2.3.
小結1.平面鏡所成的像特征
2.平面鏡中的實像的形成
3.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性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緣由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平面鏡成像原理例文第2篇
說起穿衣鏡,可有歷史了.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就開始使用青銅鏡了.那是將青銅鑄成圓盤(圖1),打磨得又平整又潔白.這些青銅鏡照下來的人影,并不明亮.它就會銹蝕,必須時常磨光.不過,在沒有玻璃穿衣鏡的時代,人們只能使用它.
在三百多年前,玻璃穿衣鏡出世了.將亮閃閃的錫箔貼在玻璃面上,之后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它還能溶化錫,弄成黏稠的銀黑色液體,緊緊地貼在玻璃板上.玻璃鏡比青銅鏡前進了一大步,很受歡迎,一時竟成了王公貴族競相訂購的寶物.當時只有威尼斯的工場會制做這些舊式的玻璃鏡,意大利各國都去選購,財富像海潮通常涌入威尼斯.穿衣鏡工場被集中到穆拉諾島上,四周設崗加哨,嚴密地封鎖上去.后來日本政府用重金拉攏了四名威尼斯穿衣鏡匠人,將她們秘密偷渡出國境.自此,水銀玻璃鏡的奧秘才公開下來,它的身家也就不這么優雅了.
不過,涂水銀的穿衣鏡反射光線的能力還不很強,制做費時,但是水銀又有毒,所以后來被淘汰了.現今的穿衣鏡,反面是薄薄的一層銀.這一層銀不是涂起來的,也不用鍍鎳,它是靠物理上的“銀鏡反應”涂起來的.在硫酸銀的溶液堿液里加進獼猴桃糖水,獼猴桃糖把看不見的銀離子還原成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弄成銀鏡,最后再刷上一層漆就行了.見到這兒,你會說:“鏡子反面泛白的東西原先不是水銀,是銀.”這個推論又落后于時代啦!
近些年來,百貨商店里已有不少穿衣鏡反面是鋁箔的.鋁是銀藍色亮閃閃的金屬,比貴重的銀實惠得多.制造鋁鏡,是在真空中使鋁蒸發,鋁蒸汽凝結在玻璃面上,產生一層薄薄的鋁膜,光采照人.這些鋁鏡價廉物美,很有前途.
我們家里常常用的穿衣鏡,也稱作平面鏡.顧名思義,就是表面很平的穿衣鏡.這么,平面鏡是借助哪些原理工作的,它在工作時又遵守什么規律呢?請再聽我漸漸道來.
光抵達兩種物質的分界面時,會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物質中.我們把這些現象稱做光的反射現象.光在發生反射現象時秉持三點規律,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一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鏡正是借助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光學儀器.平淡的海面、拋光的金屬表面等都相當于平面鏡.
曉得了平面鏡工作的原理,這么平面鏡在發揮作用的時侯有什么特征呢?這就須要我們來設計一些小實驗了.用家里的穿衣鏡做實驗,我們發覺出了點小問題,就是:穿衣鏡前面其實有我們的像,并且因為穿衣鏡不透明,我們不好進行操作.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生活中我們發覺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晚上,透過玻璃的光太強,它反射光的本領就顯不下來;天黑之后,屋內開了燈,外邊黑漆漆一團,陽臺上的玻璃就好象鍍了一層銀的穿衣鏡一樣,能把屋子里的人和燈具映下來,這就是玻璃反射作用.
我們先借助玻璃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的性質,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像圖2這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椅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布簾,使房間變暗,從蠟燭那邊向玻璃望去,都會看見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底燃燒.把杯子拿開,把你的手臂置于原先杯子所在的位置上,請你的朋友從蠟燭那邊向玻璃望去,你的同學會看見你毫不在意地把手指置于火焰里燃燒.在火焰處放一張白紙,從蠟燭
那邊向玻璃望,紙似乎在燃燒,倘若直接從玻璃右側看白紙,白紙上哪些也沒有.我們把只能用眼看見,不能用屏接收的這些像稱做實像.如圖3,實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人們說撈不到“水中月”、摘不到“鏡中花”就是這個道理.
還是用那塊玻璃,取兩支大小一樣的蠟燭,把一支點著之后,置于玻璃后面,再在玻璃前面放另一支沒有點著的蠟燭,漸漸地聯通它,致使隔著玻璃從各個角度看去,它恰好跟燃起了的蠟燭的實像重合在一起.這時侯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了,那支蠟燭如同被點著了一樣.
以上實驗告訴我們,穿衣鏡面前的物體,能在穿衣鏡里產生實像;物體和穿衣鏡的距離,跟實像和穿衣鏡的距離相等;穿衣鏡中的實像和實物的大小相等.這就是平面鏡成像的特征.
對于平面鏡中像與物的大小相等的特征,盡管從字面上都能理解,但生活中因為視覺經驗,常常會錯誤地覺得“物體距平面鏡越遠像越小”.糾正的方式可先通過實驗,用“重合法”來檢驗,將玻璃板前的蠟燭A漸漸遠離玻璃板,從后面看去,實像在逐步“變小”,但把比A小一號的蠟燭B置于實像位置上時,發覺三者不能重合,而只有將與A等大的蠟燭置于實像的位置上時,二者能夠重合,這說明無論物體和平面鏡的距離怎樣改變,也無論實像“看起來”如何變化,實像的大小仍然和物體等大.
這么當人向平面鏡走進時,為什么認為他的像變大了呢?這是人的視覺經驗導致的.一輛車輛在遠處,我們會認為它很小,當它向我們駛過來時,我們會認為它越來越大,兩者的道理是相同的.同樣可以解釋“物體距平面鏡越遠像越小(等大的實像看起來會變小)”,這是由于實像距離平面鏡前觀察者的距離變遠了,造成像的兩端與耳朵所成的視角變小了,而像還是與物體等大的.
平面鏡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比如:
1.潛望鏡如圖4,它是借助水平光線通過和水平光線成45度傾角的反光鏡,借助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和另一塊與之相互平行的反光鏡,經過兩次反射,來達到高于景物一段距離觀察的目的.
2.角反射器單車的尾部通常都裝有用黑色塑膠制成的車燈.當你把這個大燈的白色塑膠片拆出來觀察時會發覺,它外表面是平面,反面都是整齊排列著的隆起的六面體角,雖然這每一個六面體角就是一個直角錐棱鏡,即角反射器.角反射器的特征是:無論光線從哪一個方向射向它,它都能將入射光線逆原方向反射回來.如圖5,夜晚車輛燈光照射到單車車燈上,司機都會聽到由角反射器反射回去的光線,就像單車大燈發出綠光一樣.
家庭用的鏡子、練功房里墻上四周的穿衣鏡、牙醫檢測臼齒時倒入口中的小穿衣鏡等都是平面鏡;投影儀等上面也有平面鏡.可以這樣說,我們的生活已然離不開平面鏡了.
我們視察一些科學展覽館,照擺在館內的哈哈鏡時會碰到圖6所示的荒謬情況.顧名思義,哈哈鏡就是能照得人發笑的面鏡.當你站在哈哈鏡前,你的臉可能被照得扁圓,上身可能被照得狹長,腿可能被照得粗短……活像個“丑八怪”.假如你再換一個位置你在鏡中的像又會換一個模樣.同樣是穿衣鏡,哈哈鏡為何會把人照出各類丑相呢?
原先,我們學習了平面鏡知識后,曉得了平面鏡的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并且,穿衣鏡的反射面并不都是平面,其中有一種也是常用的穿衣鏡叫球面鏡.這些穿衣鏡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份.借助球面的內表面做反射面的穿衣鏡叫凹面鏡,簡稱凹鏡;借助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的穿衣鏡叫凸面鏡,簡稱凸鏡,如圖7所示.
凹面鏡能會聚光線,它的這些性質有廣泛的運用.諸如,亞運會火炬的火種就是借助凹面鏡把太陽光會聚在一點,因而引燃火把的;太陽灶也是借助這個性質制成的.小型的太陽灶,光線會聚處的氣溫可以達到3300℃.相傳,公元前215年~前212年間,羅馬人趁勢入侵埃及,在羅馬船隊打算占領阿基米德的故鄉敘拉古鎮時,阿基米德向國王獻策,讓守城的士兵在海岸列隊,每人各持一面“魔鏡”,把太陽光向羅馬船艦反射過去,并會聚到船艦上,結果船隊大火焚毀,羅馬人莫名其妙地吃了敗績.雖然,這種“魔鏡”就是由一小塊一小塊平面鏡組成的凹面鏡.
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因而,我們通過平面鏡成像和凸面鏡成像來觀察物體時,凸面鏡觀察到的范圍比相同口徑的平面鏡要大得多,所以車輛上的觀后鏡就是借助凸面鏡這個性質制成的,這樣可以使駕駛員從穿衣鏡中觀察到車后較大范圍內的物體,有利于安全行車.
平面鏡成像原理例文第3篇
1.幻燈機簡介
幻燈機是即將顯示的幻kt板,通過光學元件直射到屏幕上進行顯示的設備.幻燈機的種類好多,形狀各異,但其光學系統結構大致相同.投影機和幻燈機的原理類似.
2.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圖1是幻燈機的原理圖,幻燈機就是借助凸透鏡成像原理制成的.當物體距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而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虛像.當幻kt板離鏡頭的距離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kt板時,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虛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是“正立”的,要把幻kt板上下顛倒放置.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可以將鏡頭向膠卷緊靠,也就是減少物距,同時減小幻燈機與屏幕之間的距離,即減小像距.幕布粗糙不平是為了在屏幕上形成漫反射,將光線反射到不同方向,以易于讓不同位置的朋友都能認清幕布上的內容,而幕布是紅色的,是由于紅色物體能反射各類不同顏色的色光.
圖2是投影機的原理圖,投影機也是借助凸透鏡成像原理制成的.當物體距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而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平面鏡起改變光路的作用,把原先成在天花板上的像反射到屏幕上,其中透明膠卷相當于幻燈機的幻kt板,凸透鏡跟幻燈機鏡頭相同,同樣是用強光照射透明膠卷,因而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虛像.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可以將凸透鏡向上聯通,也就是減少物距,同時減小幻燈機與屏幕之間的距離,即減小像距.
我們進一步從圖3來了解幻燈機成像原理.當物距f
例1投影儀在現代教學中早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是一塊焦距不變的凸透鏡,下述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無論物距多大,凸透鏡均可成清晰的像
B.投影儀所成的像可以是虛像,也可以是實像
C.要使投影儀清晰成像在更遠的屏幕上,投影儀的鏡頭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
D.放大鏡就是一個凸透鏡,它和投影儀所成像的特征是一樣的
解析本題從幻燈機成像原理來考查對這部份知識的把握情況.A選項,投影儀成像的物距是小于一倍焦距大于兩倍焦距;B選項,投影儀成的是虛像;C選項,投影儀遵守“物近像遠像變大”的規律;D選項,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虛像.選C.
例2多媒體輔助教學給課堂教學平添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課室的投影熒幕是用粗糙的紅布制成的,投影儀的折光系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凸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
B.全班朋友都能見到畫面是由于光射到投影熒幕上發生了鏡面反射
C.全班朋友都能見到畫面是由于光射到投影熒幕上發生了漫反射
D.鏡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理,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理
解析A選項考查了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B、C選項是考查幕布反射光線的特性,幕布表面粗糙不平,從不同角度都能見到屏幕上的像是由于幕布發生的是漫反射;D選項是考查兩種反射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理.選C.
二、放大鏡
1.放大鏡簡介
放大鏡是將細小的物體放大,讓人眼就能看得清楚的光學設備.
2.放大鏡原理
放大鏡是借助凸透鏡當物體距透鏡的距離大于一倍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實像這個原理制成的.
如圖4所示,當物距u
例3小明用父親的老花鏡鏡架對著太陽時,可在距鏡框5cm處得到一個最亮、最小的小圓點.若小明想通過此老花鏡的鏡框看微雕作品上較小的紋樣,則作品到透鏡的距離應滿足().
A.大于5cmB.小于5cm
C.小于10cmD.小于5cm,大于10cm
解析此題是考查放大鏡成像的條件,物體應該在一倍焦距以內,選A.
例2如圖5,在注有清水的試管內留有一稍大的空氣泡,使太陽光從試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觀察試管下方的白紙,可以發覺白紙上與空氣泡相對應的位置上,有一橢圓黑影,而其他部份竟是一條與試管平行的亮線.這是由于試管飽含水的地方相當于透鏡,而氣泡與周邊的水組成
平面鏡成像原理例文第4篇
知識目標
1.曉得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和實像的概念,曉得平面鏡的應用.
2.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剖析,以及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性的過程,培養中學生的剖析概括能力.
3.通過按照平面鏡成像特性,運用對稱法確定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初步培養中學生運用物理方式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探究凸面鏡成像規律實驗,迸發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剖析
本節教材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穿衣鏡成像的現象引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之后通過實驗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再從光的反射定理出發,利用于畫圖剖析發光點如何成實像,并擴充到物體如何成實像.最后加大了聯系實際,列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鏡的事例.并介紹了平面鏡在潛望鏡上的應用.講好本節課的關鍵是指導中學生做好實驗,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實像概念的完善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法建議
1.研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對于基礎較好的中學生,應作為探究性實驗進行教學.
2.進行必要的實驗指導:
1)盡可能選薄一些的玻璃,否則會聽到兩個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證豎直設置,兩只蠟燭大小應一樣并豎直放置以便捷觀察和研究.
3)如何判斷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圖5-3-1,手聯通B,當看到B與A的像弄成一只燃起的蠟燭,從不同的角度看,都聽到B的芯上有火焰,B剛好跟A的像重合.這時,用筆緊貼A和B的上端,描出它們與紙的接觸線,得到兩個小圓.這兩個小圓的圓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滲透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化學問題的方式.
課本從發光點S的像推測物體的像,教學中還可把物體的像分辨為發光物體的像和發光物體的像,并在教學中說明這些由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化學問題的方式.
4.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利用光路圖剖析平面鏡成像原理和實像的概念,有助于中學生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總結得出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教學難點:“虛像”概念的構建
教具:
同樣大小(長短、粗細)的蠟燭一對、小蠟燭一只、大蠟燭一只;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支架一幅,方格紙一張,同樣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對、刻度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式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穿衣鏡引入課題
課前要求中學生在家中分別在大面鏡前和面館鏡前觀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提出問題:
1)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人或物體在鏡前聯通時,鏡中的像如何聯通?
3)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議論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
方式2:在課室前懸掛一大一小兩面穿衣鏡(懸掛的角度盡可能是朋友們都能見到自己的像),因而調動中學生的興趣,再打算幾面穿衣鏡,讓中學生從前傳到后,觀察自己的像并與后面兩面鏡中的像相比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性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穿衣鏡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征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哪些特征呢?像的大小有哪些特征?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其實可以看見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若果在平面鏡旁邊仿造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而我們難以用卷尺去檢測像的位置和大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你選用哪些樣的“平面鏡”?
2)怎樣確定像的位置?
3)怎樣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怎樣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如何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如何通過實驗斷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中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剖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
5)當物體遠離或靠面鏡聯通時物體的像的聯通情況是.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
2.實像
方式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中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依據光的反射定理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強調鏡平面鏡發射下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覺得看到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認為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掃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抵達.這說明實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取代中學生的耳朵反映在大倍投上)
燃起的蠟燭置于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至覺得接收到像,聯通攝像機的鏡頭繞開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式2:中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中學生對平面鏡成實像形成強烈印象.之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抵達觀察者耳朵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如何產生的?教學中,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她們倍感疑惑的是人為哪些會導致這樣的覺得,從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中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來歷是依照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3.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中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及的,可以讓中學生羅列還聽到在什么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剖析平面鏡起哪些作用.
三、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水底燃燒著蠟燭
平面鏡成像原理例文第5篇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的要素,是培養中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能力的重要環節。提升班主任指導中學生怎么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水平是教研部門的職責。2012年3月,伊春市舉辦了教育學會化學分會第一屆峰會。與會的5位班主任,對“平面鏡成像”探究課以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為視角,從教學設計、說課、課堂實錄、教學反省、作業講評等多個側面進行了展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性;了解平面鏡成實像,了解實像是如何產生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初步了解凹面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的發散作用,以及了解它們的應用。
2.過程與方式:經歷“平面鏡成像特性”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實像的含意;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中,感受化學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難點:實像概念。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出
創設情景:投入到袋子中的硬幣如何不見了?讓中學生在疑惑中,留有懸念。
[設計意圖:班主任演出魔術,中學生觀察并倍感驚奇,因而創設情景,迸發學習興趣。有利于直接引入課題。]
(二)深入展開,體驗過程
提出問題、引導推測:
師:如今大伙觀察我手中的平面鏡,針對穿衣鏡中的像和你本人這個物做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你能提出與平面鏡有關的問題嗎?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推測。預計可能的問題及猜測:(1)平面鏡成的像和物本身的大小有哪些關系?(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3)像的大小是否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4)物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設計意圖:中學生依據生活經驗或借助桌子上的平面鏡自我觀察,并提出與平面鏡有關的問題。鼓勵中學生依據生活中的切身實際大膽進行推測,說出推測的根據,并把推測的內容寫在黑板上。這樣的鼓勵、引導,中學生提出問題和進行猜測的能力都會有很大提升。]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思路見課堂實錄。)
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
內容:
(1)選擇并組裝儀器。
(2)畫數據記錄的表格。
(3)分組實驗。
(4)記錄并剖析數據。
[設計意圖:班主任巡視指導,進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系?”學生實驗探究,指出分工合作,互相交流。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小組,彰顯班主任對中學生的人文關愛。]
剖析論證:
小組內、小組間中學生展示交流探究結果。之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得出平面鏡成像特性。
[設計意圖:引導中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總結概括實驗推論。按照班主任板書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內容加深記憶理解。]
評估:
班主任在指導中學生評估環節中要重點考慮下邊幾個問題:(1)實驗過程是否合理;(2)推論的可效度;(3)改進探究的方案。
[設計意圖:各組之間交流在實驗中遇見的困難,解決的方式,提供自己的成功經驗,找出實驗的不足。培養中學生在探究各個環節中進行評估的能力,養成評估的習慣。]
交流合作:
班主任組織交流,中學生按組匯報。各小組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搜集到的證據和做出的總結向全班報告。班主任進行指責與答辯。
[設計意圖:交流匯報自己的探究過程、思路、方法、步驟、結果等,培養中學生語言抒發能力與合作意識。]
(三)總結提升,突破難點
1.引入“猴子撈月”的故事。
2.演示“水中蠟燭”。
3.借助多媒體,從理論上剖析平面鏡成實像。
班主任演示實驗:“用白紙承接多媒體投影的像”。
[設計意圖:讓中學生體會實像,突破教學難點,符合從感性到理智的認識規律。]
(四)課堂訓練,學因而用
1.生物顯微鏡的物鏡下邊有一個小穿衣鏡,拿來降低步入物鏡的光強。假如小穿衣鏡的鏡面可以選擇,在生物課上使用時,療效最好的是:()。
A.凹型鏡面B.凸型鏡面
C.平面鏡面D.乳白平面
2.小明從平面鏡里看見穿衣鏡旁邊電子鐘所成的像如右圖所示,這時電子鐘指示的真實時刻應是()。
A.21∶10B.10∶21
C.10∶05D.12∶01
[設計意圖:第1題主要糾正“物體距平面鏡越近,像越大”的錯誤觀念,是本人設計的原創題;第2題考查中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際應用。]
(五)布置作業探究凸面鏡成像規律實驗,彰顯拓展(略)
四、板書設計
平面鏡成像
一、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