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美國化學學家、化學家,出生于西班牙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困鐵匠家庭,只讀過三年中學,曾是日本著名物理家戴維的中學生和助手。是全世界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因為他在電磁學方面發覺了電磁感應定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底盤等,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交流電之父”邁克爾·法拉第
1820年H.C.奧斯特發覺電壓磁效應后,許多化學學家便企圖找尋它的逆效應,提出了磁能夠形成電,磁能夠對電作用的問題,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檢測地磁硬度時,碰巧發覺金屬對附近n極的振蕩有減振作用。1824年,阿喇戈依據這個現象做了銅盤實驗,發覺轉動的銅盤會推動上方自由懸掛的n極旋轉,但n極的旋轉與銅盤不同步。稍滯后,電磁減振和電磁驅動是最早發覺的電磁感應現象,但因為沒有直接表現為感應電壓,當時無法給以說明。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軟鐵環外側分別繞兩個線圈,其二為閉合回路,在導線上端附近平行放置一n極,另一與電瓶組相連,接開關,產生有電源的閉合回路。實驗發覺,合上開關,n極偏轉;切斷開關,n極反向偏轉,這表明在無電瓶組的線圈中出現了感應電壓。法拉第立刻意識到,這是一種非恒定的暫態效應。緊接著他做了幾十個實驗法拉第定律,把形成感應電壓的情形概括為5類:變化的電壓,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恒定電壓,運動的吸鐵石,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并把這種現象即將定名為電磁感應。因而法拉第定律,法拉第發覺,在相同條件下不同金屬導體回路中形成的感應電壓與導體的導電能力成反比,他由此認識到,感應電壓是由與導體性質無關的感應電動勢形成的,雖然沒有回路沒有感應電壓,感應電動勢仍然存在。
電磁感應現象
法拉第首次發覺的電磁感應現象,就指因磁路量變化形成感應電動勢的現象,電磁感應電動勢的方向可以通過楞次定理或手指定則來確定。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理即將抒發就是導體回路中形成的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回路所圍面積的磁路量變化率成反比。
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編發馬達,得到形成交流電的方式。它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法拉第的發覺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導。
1867年8月25日,邁克爾法拉第因病治療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