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的教案和相關例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功,知道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會計算做功。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初步學會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出簡單的物理概念,認識物理規(guī)律。
2. 嘗試根據物理問題探究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探究過程中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功的含義,會計算做功。
教學難點:理解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用動滑輪提升重物,問學生是否需要將重物提升到高處才能拉力?用板擦擦黑板是否對物體做功?需要什么條件?引出課題。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并嘗試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情景,引出功的概念,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新課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探究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教師活動:介紹實驗裝置,說明實驗目的,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同時請學生思考:不做功的情況有哪些?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實驗,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思考并討論不做功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環(huán)節(jié)二:理解功的計算公式
教師活動:介紹三種情況不做功:一是有力沒距離;二是有距離沒用力;三是有力有距離,但距離和力的方向垂直。說明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相互獨立的。出示一道例題,講解解題方法。請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功的符號和單位。請學生嘗試總結一下什么是功?并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回答什么是功?并嘗試舉例說明。掌握功的計算公式及單位和符號。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講解,使學生學會用功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總結能力。
(三)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請學生回答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并說明這節(jié)課與上一節(jié)內容的關系。同時請學生思考如何消除身上剛才提水留下的水印?引出克服阻力做功問題。
學生活動:回答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思考如何消除身上剛才提水留下的水印?討論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答問題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體現(xiàn)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生活化理念。同時通過消除水印問題情景的引出,為下一節(jié)內容做好鋪墊。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P79第3題。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功
一、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
二、功的計算公式:W=FS。單位及符號。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是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 能運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分析物體做功的可能性。
3. 會利用工具測量機械效率,并會根據有用功和額外功求總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什么是功以及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教學難點:判斷物體是否做功以及求機械效率。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引出力不做功的情況——不勞而獲。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什么是功?
2. 講授新課:在物理學中,我們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引導學生得出公式:W=Fs,并注意各個字母代表的意義。
3. 學生討論:做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并總結得出做功的必要因素。教師出示小黑板上的例子,判斷各小題中的物體是否做功,說明理由。
4. 學生思考:物體不做功的三種情況?并舉例說明。
5. 學生活動:探究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拉力移動的距離與物體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如何計算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
6. 課堂練習:講解并分析典型例題。
7. 總結課堂內容。
四、課后作業(yè)
請同學們回家?guī)图依镒鲆患覄帐拢⒂嬎愠瞿愕膭恿Γ▌恿κ鞘刮矬w發(fā)生位移所需要的力)做的功。
相關例題:一個工人用200N的水平推力將重1000N的物體沿水平地面向前移動了10m,工人的推力對重物做的功是多少?如果工人仍用200N的水平推力將此物體推進電梯井(高為18m)并全部壓在天花板上,則此工人至少對物體做多少功?
答案:工人推物體時,雖然有力也有距離,但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所以工人沒有對物體做功。而電梯井的高度為18m,則工人克服物體的重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所以工人克服物體的重力做的總功為W=Gh=1000N×18m=18000J。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道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理解不做功的情況;
2. 知道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理解功率的概念,會運用功率的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功率的概念及計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 復習:什么是功?
學生討論后回答: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2. 導入: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請大家回想一下,在體育課上都學過哪些運動項目?運動員都做了哪些功?
學生討論后回答:跳高、跳遠、投擲鉛球等運動項目。運動員在起跳、上升、下落過程中都克服重力做了功;運動員投擲鉛球時,鉛球在運動過程中,運動員對鉛球做了功。
二、新課教學
1. 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要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
教師引導學生舉例說明不做功的情況。如:物體移動了距離,但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或運動過程中有摩擦阻力存在等情況下,就不做功。
2. 討論:做功多,物理就學得好嗎?學生討論后回答:不能簡單地認為做功多的物理就學得好。因為影響物理成績的因素除了做功多少外,還有學習態(tài)度、方法、努力程度等其他因素。
3. 講解例題:起重機將重物勻速提升到高處時,重物的受力情況是怎樣的?起重機對重物做了多少功?做功的時間是多少?通過本例題的教學,使學生知道做功多少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作用時間有關。同時讓學生明確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由靜而動(或由動而靜)運動的距離。
例題:起重機將質量為m=5×103kg的貨物從靜止開始勻加速提升,所用的提升時間為t=5s,起重機的鋼繩對貨物的拉力為F=1.5×104N,鋼繩的拉力對貨物所做的功是多少?拉力的功率是多少?(g取10m/s2)
4. 講解功率的計算公式及單位換算關系。
5.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進行討論:什么是功率?功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功率與速度有什么關系?速度大的物體,功率一定大嗎?為什么?
6. 學生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教師給予點評。
三、課堂小結(學生分小組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1. 課外活動:觀察自行車上應用摩擦力、壓強知識的部分,并討論如何才能使自行車更省力、更方便。
2. 教材第77頁“做一做”。
常見問題:
1. 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A.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該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B. 汽車沿水平路面運動時牽引力不做功。( )C. 運動員將杠鈴舉不動,運動員對杠鈴做了功。( )D. 推出去的鉛球在空中運動過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鉛球不做功。( )
2. 功率是表示( )A. 做功的多少 B. 做功的快慢C. 做功的多少和時間的比例 D. 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積
3. 一只重為G的蘋果放在水平桌面上靜止不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蘋果對桌面的壓力和它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B.蘋果對桌面的壓力和它受到的重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蘋果對桌面的壓力大小等于桌面對蘋果的支持力大小D.蘋果對桌面的壓力就是它受到的重力4. 一輛汽車沿平直公路行駛,開始以20m/s的速度行駛了全程的一半路程,行駛了10s后改用勻速行駛了另一半的路程,則這輛汽車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25m/s B. 24m/s C. 19m/s D. 15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