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標準大氣壓為101.。
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于單位面積上向下延展到大氣下界的垂直空氣柱所遭到的重力。知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它的存在。
其它的常用單位分別是:巴(bar,1bar=100,000帕)和分米水銀柱(或稱分米汞柱)。氣壓除了隨高度變化,也隨氣溫而異。氣壓的變化與天氣變化密切相關。
單位換算
1MPa(兆帕)=(千帕)=(帕斯卡)
1bar(巴)=0.1MPa
1atm(標準大氣壓)=0.=1.==10.
1kgf/cm2(工程公斤力)=0.=0.
1psi(Lb/in2)=0./cm2=0.06893bar=6.
1MPa=
Psi(lb/in2)磅/平方英寸,常用在歐美等德語區國家的產品參數上
一般在行業說的“公斤”是指“bar”
擴充資料
檢測方式
氣象上常用的測定儀器有液體(如水銀)氣壓表和固體(如金屬空盒)氣壓表兩種。氣壓記錄是由安裝在室溫少變,光線充足的氣壓室外的氣壓表或氣壓計檢測的,有定時氣壓記錄和氣壓連續記錄。
人工目測的定時氣壓記錄是采用動槽式或定槽式水銀氣壓表檢測的測量大氣壓強的公式,基本站每日觀測4次,基準站每日觀測24次。氣壓連續記錄和遙測手動觀測的定時氣壓記錄采用的是金屬彈性膜盒作為感應器而記錄的,可獲得任意時刻的氣壓記錄。
采用這種儀器檢測的是本站氣壓,依照本站拔海高度和本站氣壓、氣柱氣溫等參數可以估算出海平面氣壓。
氣壓以百帕為單位測量大氣壓強的公式,取小數一位;有的也以毫米水銀柱高度為單位,取小數兩位。毫米與百帕的換算關系是
1百帕=0.毫米(水銀柱高度)≈3/4毫米(水銀柱高度)
1毫米=1.百帕≈4/3百帕
我國的氣壓觀測在1953年及曾經采用的是以毫米水銀柱高度記錄的,1954年及之后是以百帕記錄的,兩種記錄合并使用時,須換算為同一種單位。
估算方式
一般有平衡條件法和牛頓運動定理法(公式只是簡略估算并且有時測的值不準,一切都應以實際為準)。
1.在托里拆利測出了氣壓后,人們通過公式p=F/S,求出了在單位面積上的空氣有多少的質量。再套用空氣的密度,求出容積,再減去質量,即可曉得地面至大氣圈底部的距離。
2.已知:二氧化碳容積、物質的量、絕對濕度時,可用公式PV=nRT求出氣體浮力(其中R是常數,R=8.314帕·米3/摩爾·K或R=0.0814大氣壓·升/摩爾·K)。這個公式還有變型公式pV=mRT/M、p=ρRT/M。
3.p=p水銀gh【水銀密度*9.8*水銀柱高=標準大氣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