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大氣壓是在標準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644年由化學學家托里拆利提出,是浮力的單位,記作atm。物理中曾一度將標準氣溫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準壓力”重新定義為。
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火柱。
1標準大氣壓=N/㎡。(在估算中一般為1標準大氣壓=1.01×10^5N/㎡)。
常溫系25度,一個標準大氣壓是(760mm汞柱),溫度25-27℃,常溫常壓就是常溫和一個標準大氣壓的集合。(兩個條件)
物理中曾一度將標準氣溫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準壓力”重新定義為。
大氣壓的變化誘因
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遭到重力作用而形成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標準大氣壓強是多少百帕?,那兒的大氣壓就應當越小。不過,因為跟大氣層遭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而大氣壓隨高度降低也是不均勻的。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大氣浮力隨高度的降低而減小。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并不完全相同。我們曉得,水蒸汽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富含較多水蒸汽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增加。
當空氣冷卻時,空氣收縮,密度減小,單位面積上承受的空氣柱重量降低,氣壓也就下降。為此,冷空氣一到,總是伴隨著氣壓的下降,而暖空氣將至的時侯,氣壓又會增加。冬天是冷空氣的世界,夏季則是暖空氣的天地,氣壓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大氣壓形成的緣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第一,空氣受重力的作用,空氣又有流動性,因而向各個方向都有浮力。講得細致一些,因為月球對空氣的吸引作用,空氣壓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體來支持它,那些支持著大氣的物體和地面,就要遭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單位面積上遭到的大氣壓力,就是大氣浮力。
第二,可以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由于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組成標準大氣壓強是多少百帕?,而這種分子必然要對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不斷地發生碰撞.每次碰撞,二氧化碳分子都要給與物體表面一個沖擊力,大量空氣分子持續碰撞的結果就彰顯為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因而產生大氣壓。
若單位容積中富含的分子數越多,則相同時間內空氣分子對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碰撞的次數越多,從而形成的浮力也就越大。大氣浮力的特性與月球上液體的特性類似,也是隨著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因為受重力影響,越緊靠地面的地方二氧化碳密度越高,浮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