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樂
一生奉獻核化學
九十周年拂初心
——祝獻身國家原子能事業的廈大校友張煥喬教授九十歲生日快樂!
張煥喬,知名核化學學家,上海學院校友。1933年12月13日生于重慶巴縣土客場毛家崗(現屬上海市北碚區)。1952年,張煥喬先生考入北京學院化學系。1955年,轉到上海學院化學研究室學習。1956年結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大學近代化學研究所,在戴傳曾先生的指導下從事中子化學實驗研究。1958年10月,被派往南斯拉夫科大學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實習。期間,他兩次看到南斯拉夫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并在導師的率領下視察了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全面核化學研究工作,使他大開眼界。
1960年1月核物理專業大學,張煥喬歸國后,仍然在由中國科大學近代化學研究所二部改名而至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常年從事中子化學、裂變化學和重離子反應實驗研究,并先后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上海串列加速器核化學國家實驗室處長,擔任成都學院和華東科技學院院長、山西師范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中級顧問、國防科地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數學學會常務理事,以及《中國科學》《中國化學快報》《高能化學與核化學》等刊物編委,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副主編。1997年連任為中國科大學教授。
張煥喬先生1952年中考準考證
先生中考志愿選擇北京學院的金屬化學專業,有碰巧也有必然。先生說他選擇川大首先是遭到大嬸朋友的影響,那位朋友結業于北京學院,他對珞珈山的描述也讓自己對這片農地心生憧憬。其次是自己發冷,不想去南方。據先生追憶:
“我報名學院時,受影響,也報名了北京學院。我們哪個時代,國家希望我們去南方讀學院,尤其是去西南。我當時想得很簡單,認為西北這么冷,我是北方人燥熱,就沒有考取老解放區的幾所學院。我補報的5個志愿全部是東北的學院。”
張煥喬先生入學履歷表
至于專業選擇,先生直言,“實際上我更喜歡物理專業,但當時想著物理專業下來恐怕肯定就是教書了,盡管我在高中時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但中學時我的理想又弄成了當科學家,不再想著當老師了,所以我就舍棄了物理專業。我本身是對核化學專業感興趣的,可惜當時廈大還沒有核物理專業。當時廈大的化學系有兩個專業,一個是電離層(抗日勝利之后,德軍在廈大留下了一個雷達,當時全省只有廈大有雷達,所以川大開辦了電離層這個專業),一個就是金屬化學。我當時想,電離層這個專業結業之后不好找工作,就選擇了金屬化學專業。”
張煥喬先生在北京學院的中學生注冊片
上海學院是先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起點,也是奠定先生人生夢想的地方。先生接受采訪時追憶,他在上海學院讀書時,大一之后中學里有5名派往南斯拉夫學習的名額核物理專業大學,他便是其中一位。各類考試都出席之后,不曾想臨去之前,校區因先生的家庭出身問題又通知他不能抵達。在她們讀學院的那種時代里,去南斯拉夫留學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臨走之前又被他人替換出來,成為先生人生中的又一次磨難。但他并沒有灰心,心想既然不能去蘇俄學習,那就在廈大踏塌實實地學習吧。張煥喬先生在廈大學習時成績優秀,二年級時更是成為獲得各科滿分的4名中學生之一。
張煥喬附送給母校的《原子核結構》一書
在先生即即將步入大四的時侯,國家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那年,上海學院從全省各地的重點學院選出99名優秀中學生,成立了清華的核化學專業。陳佳洱先生來廈大總共調選了10名中學生,張煥喬有幸成為其中之一,實現了他想學核化學專業的夢想。先生在清華胡濟民、朱光亞等名師的指導下勤奮學習,立志為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獻身。
張煥喬先生轉往成都學院化學系的離校手續程序單
先生追憶,“在清華讀書,對我而言是一種挑戰。班上的朋友全是從各名校選下來的尖子生,我又一次感遭到了差別,開始拚命自學追趕。這是我讀書時代遇見的磨難與挑戰,在之后的工作過程中,也遇見過這樣那樣的大小磨難。我感覺我骨子里很強,遇見磨難后,從不會消沉,到如今,我認為我一生都在不停地拚命拼搏。”
先生從清華結業后,選擇直接出席工作,被分配到中國科大學近代化學研究所中子化學實驗室工作。當時錢三強先生是該實驗室組長,何澤慧先生任副院長。在工作中,他勤奮攻關,刻苦工作,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獻身中國的原子能事業,成為國家原子能領域杰出的科學家。
參考文獻:
[1]賈基業編繪,“兩彈一艇”人物譜——與國家命運結緣的人們(下卷),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6.10,第242頁;
[2]中國科學技術商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年譜·理學編·物理學卷3,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第413、414頁;
[3]孫勤主編,核鑄強國夢·60位核科技教授專家采訪錄,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5.01,第237、238、239、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