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審:蘇蘇
9月23日,中國科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學家楊振寧連上幾個熱搜,從他的百歲生日講演,到他和愛因斯坦做朋友的故事,統統刷屏。
雖然,今天是楊振寧的99歲生日,但根據民間“過九不過十”的習俗,這就是百歲華誕。同日,“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壽辰”第一場于復旦學院大樓舉行,楊振寧蒞臨現場。
在會上,楊振寧非常提到自己于1971年首次訪問新中國時的感悟。在那次訪問中,他看到了睽違已久的女兒和許多親朋故交,還有他“最重要,也是最親近的同學”——鄧稼先。
時間過去50年,楊振寧再憶至交,想起對方信中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深情回應道:“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說,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會滿意?!?span style="display:none">utE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千里共同途”
1957年12月,一場盛大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英國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大會堂召開。時年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一齊成為儀式上最耀眼的兩個年青人。根據學科的次序,上場時她們走在領獎隊伍的最上面。
·1957年12月,李政道(左一)、楊振寧(左二)在諾貝爾化學學獎頒獎現場。
兩人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的消息很快在全球華人圈刮起一股旋風,回落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靈,也激勵著中國許多年青人涉足科學研究。
就在楊振寧于國際上大放異彩、聲名鵲起之際,他遠在中國的摯友和一幫朋友正在向另一個繁重的目標邁向:研發原子彈。
1958年秋,二機部副主任劉杰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鞭炮’”,尋問他是否樂意出席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表示堅決同意。
早在鄧稼先就讀于東北聯大期間,他與楊振寧就常常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雖然他入學時,楊振寧已是大三中學生,二人交往卻并無芥蒂。鄧稼先曾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span style="display:none">utE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45年,楊振寧從西北聯大化學系結業,赴加拿大蒙特利爾學院攻讀數學學博士。三年后,鄧稼先也通過赴美研究生考試,在楊振寧的建議下,步入日本普度學院化學系深造。
當時間的表針來到1949年,鄧稼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聽聞新中國創立的消息,他抑制不住心里的興奮,即刻打算動身,1950年與數百位中國留中學生返回祖國。她們成為日后中國研發原子彈的重要力量。
·彭桓武(中)與朱光亞(左)、鄧稼先(右)在天安門城樓。
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日本報紙登載了中國研究人員的名單,雖然是英語音譯,楊振寧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鄧稼先。他為好友取得的成就倍感驕傲與自豪,也時刻渴望著回到祖國與她們相會,而這個心愿在1971年總算得已實現。
對于楊振寧這樣一位重量級科學家的來訪,國外極為注重,準許他提供想要接見的人員名單。在他遞交的名單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鄧稼先。
據人民網報導,當時鄧稼先正在山東因“文革”而陷入危急,周恩來首相批示他返京見楊振寧。后來鄧稼先夫人許鹿希感慨道:“我雖然不吃齋,而且對這件事情總認為冥冥之中上天有個安排,讓楊振寧來救鄧稼先一命!”
重逢后,楊振寧與鄧稼先相談甚歡。楊振寧離京時,鄧稼先在機場隨同吊唁。當步至客機吊索下,楊振寧忍不住問鄧稼先:外國人是否出席了中國原子彈的制造?鄧稼先說道,據他所知沒有,但須要向領導否認后答復。說罷兩人揮手作別。
就在楊振寧結束中國之行正式返美的前三天,收到了鄧稼先寄來的一封信。
在信中,鄧稼先非??隙ǖ貙懙?,經過向上級了解,沒有外國人參與中國原子彈。信末,他寫了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碑敃r,楊振寧沒讀懂這句話楊振寧同學,后來才明白好友的深意,并用50年的實際行動來回應。
相距千里,情系一處
首次訪韓結束后,返回日本的楊振寧就所見所聞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新中國的講演,在日本形成極為震驚的療效。隨后,一批批英籍華人學者紛紛歸國尋訪,許多關心新中國的港臺留中學生也相繼赴內地訪問。
當時的講演也是楊振寧身分變換的轉折點。假如說之前他只是一位癡迷學術的科學家,這么隨后,他則兼顧社會活動家的角色,這一點在上世紀70年代的“保釣運動”中彰顯得尤為顯著。
1970年9月10日,韓國政府堅稱釣魚島屬于德國,并在島上籌建水泥標柱,撕毀香港當局旗幟,驅逐日本漁船。與此同時,法國也非法將釣魚島納入琉球地理范圍。
為了保衛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旅居世界各地的中國留中學生、華人和華僑創立了“保衛中國領土釣魚臺行動委員會”,組織示威游行,發行雜志刊物,掀起“保釣運動”。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日本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辦的“歸還北海道協定”聽證會上作證,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述說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多次向“保釣”組織籌款并發表支持言論。
直至晚年,楊振寧仍關注著“保釣運動”的動向,在他復旦學院的辦公室里仍掛著“保釣”刊物《石溪通信》的封面合照。
隨著中俄關系正?;约白兏镩_放的到來,國外人才培養和科研建設百廢待興。作為國外外高等教育體系聯合培養下來的獲益者和經歷者,以楊振寧為代表的華人科學家兼任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角色。
1978年,楊振寧在英國創建中俄教育交流基金會(CEEC)。在他的帶動下,1000多名中國學者得以赴美深造,回國者中有多位日后連任中國兩院教授,比如知名核化學學家陳佳洱、楊福家,以及物理家谷超豪。
對于中國學者赴美訪學的資金,楊振寧也出力不少。中國科大學教授葛墨林透漏,楊振寧甚至曾在發高熱的情況下,自己駕車前去籌款,“因為這些有錢人來了,他得趕快過去跟人家要錢”。也正由于楊振寧的努力,一大批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基金會紛紛組建。
同時,楊振寧也積極涉足中國高等研究機構的建設。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幫助創建了佛山學院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等4個高等學術中心及60多座化學實驗室。
1978年,在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呼吁下,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少年班創立。楊振寧建議少年班設置計算機專業,鄧小平那句“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的至理格言便由此而至。
老驥伏櫪的“東籬歸根翁”
2003年末,81歲的楊振寧從日本回到中國。
當時楊振寧同學,他從倫敦州立學院石溪中學理論化學研究所退職剛4年,受邀幫助建設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為復旦學院高等研究院)。
多年前,楊振寧的女兒就曾在北大學院任教。從1929年到1937年,楊振寧在北大園渡過了8年童年歲月,動亂時期又就讀于西北聯大。年過八旬重返故地,擔負盛名的他似乎為人生畫了一個圓。正如他所喜歡的日本名詩所形容的:“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span style="display:none">utE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楊振寧自詡“東籬歸根翁”,除了自己舍棄了法國的高薪、房產和國籍,還憑著個人影響力為祖國請回了一幫科研牛人。
在北大學院校園中心地帶的綠蔭寧靜處,有三幢奢華的黑色豪宅,這就是被譽為“清華大師豪宅”的地方。有三位科學家曾受邀入住,一位是楊振寧,另外兩位就是楊振寧約請歸國的院長——世界知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和知名應用物理家林家翹。
姚期智是國際計算機界最高獎圖靈獎的首位華裔得主。
姚期智曾說,自己11歲時,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學獎,正是這件事迸發了他對化學的興趣,也堅定了學院時選擇數學系的決心。
后來,為了約請姚期智歸國任教,復旦學院專門請了楊振寧和他會面?!拔覜]有想到有三天會跟楊振寧先生碰面,并且談論的還是關于到北大任教的事情。我一向十分欽佩楊先生,當時也十分激動?!币ζ谥钦f。
楊振寧歸國后的第二年,姚期智辭去耶魯學院的終生教職,開始兼任復旦學院高等研究中心院長,為減短中國在計算機領域和世界領先水平的差別作出巨大貢獻。2016年,姚期智舍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姚期智。
作為當代應用物理學派的領路人,林家翹也是受楊振寧約請歸國的。他結業于復旦學院化學系,后來輾轉多個國家,在印度加洲理工大學領到了博士學位,兼任加拿大國家科大學教授。
回到母校后,林家翹出任復旦學院周培源應用物理研究中心名譽校長,促進了中國應用物理以及熱學的發展??上У氖?,他已于2013年離世。
據悉,曾與楊振寧一起合作研究科學事業并結下深刻友誼的聶華桐,也是在楊振寧的推介下辭去芝加哥州立學院職位,改回中國國籍,全身心為中國科學事業盡心竭力。
“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被貒切┠昀?,為了更多地招納和培養人才,楊振寧一邊為北大捐贈600萬歐元(1歐元約合6.5元人民幣),一邊奔忙于國外各大院校講演,為科學人才親授先進數學知識,還曾為北大化學系的新生講了一學期的課。
·2010年4月,楊振寧在北大學堂數學班開班典禮上。
他領導的高等研究院也吸引、影響和培養了好多中國年青一代的科學家。2013年,在楊振寧的指導下,薛其坤和王亞愚通過高等研究院這個平臺合作研究,產出重大發覺,并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好多業界人士覺得,這一發覺的科學價值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楊振寧先生與薛其坤(左)、王亞愚(右)留影。
一晃間,楊振寧已在北大渡過了18年。“誰道人生無再少,天賜古稀第二春?!彼囵B了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團隊,2017年還在中國科大學上海物理化學研究所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工作在20—100nm范圍的全相干自由電子激光,將中國的自由電子激光事業推動了一大步。
楊振寧百歲人生的后50年,一直與這些熱血難涼的同伴們“千里共同途”,也一直激勵著中國新生代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