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jié)檢測平均速率(教學設計)年級八年級授課時間課題第4節(jié)檢測平均速率教學目標1.能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能用停表測出物體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按照公式v=s/t估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率。2.了解用位置傳感檢測速率的技巧。教材剖析本節(jié)是中學生第一次分組實驗課。班主任通過這節(jié)的教學,除了要讓中學生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出貨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率,但是又讓中學生曉得平均速率的數(shù)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會不同。講平均速率或估算平均速率時,必須指出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率,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感受借助數(shù)學公式間接測定化學量的科學方式。因為本節(jié)是中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班主任應引導中學生閱讀實驗室的使用規(guī)則,讓中學生養(yǎng)成遵循實驗室要求、注意安全等習慣。教學器材長木板、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ppt、包含視頻資料:《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率》、《用位置傳感檢測速率》、《超聲波測速》等。教學過程班主任活動中學生活動導出新課【演示實驗,同時提出問題】①讓粉筆頭自由下落;②小車從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定那些物體運動的速率是否變化?速率的變化有哪些特征?明天我們設計一個實驗,檢測貨車從斜面頂端滑下時,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率,觀察貨車的運動情況,探究速率的變化特征。學習新課——《1.4檢測平均速率》。觀察演示實驗,思索問題,步入場景。學習新課一、測量貨車運動的平均速率1.設計實驗【提出問題】測量貨車的平均速率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視頻,實驗原理是哪些?須要檢測什么數(shù)學量?須要什么檢測儀器?【總結】在中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1)實驗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測貨車的平均速率。(2)實驗原理:v=,須要檢測的數(shù)學量是路程s和時間t。(3)實驗器材:斜面、木塊、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擋板等。(4)實驗裝置:將長木板的一端用小鐵塊墊起,產生一個斜度很小的斜面,如右圖所示。【提問】你能說出各個器材的作用嗎?中學生討論發(fā)言,班主任進行補充。【總結】在中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概括總結:(5)實驗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貨車才能自由下降。②刻度尺的作用:檢測貨車通過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會放”、“會讀”、“會記”。③停表的作用:檢測貨車運動的時間。
會讀停表的示數(shù):示數(shù)=小表盤示數(shù)(min)+大表盤示數(shù)(s)按照小表盤時針是否過半加30s。④金屬片的作用:讓貨車停止運動物理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視頻,以便檢測時間。(6)實驗注意事項:【提問】搭建斜面時,對斜面的斜度有哪些要求?①搭建斜面時,斜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斜面的斜度太小,貨車可能達不到頂部;斜面的斜度太大,貨車運動的速率大,時間短,致使檢測難度大、實驗偏差大。②實驗過程中,斜面的傾斜程度不能變。③測量貨車下降路程時,起點從車頭算起,終點也應當是車頭。(7)檢測方式①測量全程平均速率:將貨車置于斜面頂端,金屬片置于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貨車通過的路程s1,同時用停表檢測貨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把數(shù)據(jù)計入表格中。借助公式v1=s1/t1算出面包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率v1。②測量上半段的平均速率: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貨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同時測出貨車從斜面頂端掠過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時間t2,把數(shù)據(jù)計入表格中。借助公式v2=s2/t2算出面包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率v2。③計算下半段的平均速率:【提出問題】怎樣得到下半段的平均速率?【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估算得到貨車在下半段的平均速率。
方式是:按照前兩次實驗,可估算出面包車通過下半段的路程:s3=s1-s2估算出通過下半段路程所用時間:t3=t1-t2依據(jù)公式v3=s3/t3算出貨車通過下半段的平均速率v3。2.中學生分組實驗(1)做好小組內人員的分工,一位朋友操作貨車,一位朋友操作停表,一位朋友記錄數(shù)據(jù),要分工明晰,并協(xié)調好。(2)在即將實驗前,鼓勵中學生先練習用停表計時,方式是:先將貨車放于斜面頂端,將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并開始倒計時:“5、4、3、2、1、0”,讀到“0”時操作貨車的朋友釋放貨車,負責計時的朋友同時啟動停表計時,當看到貨車撞擊金屬片的聲音時,中學生立刻按下停表,并報出數(shù)值。應讓中學生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檢測的結果更確切些。(3)班主任巡視指導,發(fā)覺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給與補習,糾正錯誤操作。3.剖析論證(1)展示實驗數(shù)據(jù)(可將幾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