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愿
牛頓去世的時侯愛因斯坦的大腦,他的尸體安放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他的護柩者包括大法院、公爵、伯爵。
愛因斯坦的喪禮原本也應享受這么尺寸,他的安息之地本應成為眾人膜拜的場所,但他的遺愿卻是死后不要對外公布消息、立刻火葬、撒掉骨灰。他的喪禮只有12人在場,簡單的典禮結束后,尸體就被火葬,骨灰被撒入附近的特拉華河。
然而,多年之后人們才曉得,他有一部分身體沒有被火葬,這就是他的腦部。在愛因斯坦過世后的40多年里,他的腦部居然成了居無定所的遺物。
搶劫腦部者·哈維
愛因斯坦過世幾小時后,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對其做了例行的遺體解剖。他檢測了愛因斯坦頭上的主要臟器愛因斯坦的大腦,最后用電鋸切開了他的顱骨,拿走了他的腦部,接著他把身體重新縫線后,未經準許便將愛因斯坦的腦部做了防腐處理。
愛因斯坦的家人在發覺這一風波后十分吃驚。愛因斯坦的父親漢斯·阿爾伯特得悉此事后,立即給哈維打了電話,但哈維聲稱對愛因斯坦腦部進行研究是有科學價值的,還說其實這正是愛因斯坦的遺愿,而漢斯也不清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是否有權力干涉。
接著,對此感興趣的人們紛紛向哈維索取愛因斯坦的腦部。哈維把愛因斯坦的腦部當作自己的財產,并將它的一部份制做成顯微切塊,裝在冷凍箱里隨身攜帶,但他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多年來也沒有發表任何研究結果。后來,他將剩余腦部的切塊不斷分發給這些飽含幻想的研究者。
在哈維得到愛因斯坦腦部后的四十多年時間里,他曾不斷被記者追蹤到攜帶腦部四處旅行。一位名為帕特尼的專欄畫家,還按照哈維攜帶愛因斯坦的腦部穿越菲律賓的旅行經歷,寫出了一本暢銷書《運送阿爾伯特先生》。
哈維在86歲時,才總算決定將其放手,把守衛了43年的腦部交給了耶魯診所。
腦部研究
在這四十多年中,從哈維哪里獲得過愛因斯坦腦部切塊的有數十人,其中只有兩人發表了重要的研究結果。
1、第一篇論文說:愛因斯坦腦部的頂葉皮層中,有一個區域神經元的比列較高。但因為參與對比的樣本太少,樣本中也沒有其他天才的腦部可以比較,這個推論并不能否認哪些。
2、第二篇論文說:愛因斯坦的腦部皮質要比其他樣本的腦部皮質更薄,神經元密度也更大。但此次參與對比的樣本同樣太少。
3、第三篇論文,也是引用率最高的論文說:通過與其他35個樣本(女性的腦部)相比較,愛因斯坦的內頂葉有一個區域溝槽要短得多,但也比他人寬15%,而這兒被覺得是控制物理和空間思索的關鍵部位。這其實能使這一區域的腦部回路更密集、更完整。
如孩童通常的好奇心
對愛因斯坦腦部的研究,并不能使我們真正了解到他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何而至。
正如愛因斯坦臨終前說的:
“我并沒有哪些非常的天賦,只是極為好奇罷了。”
對于普通成年人懶得思索的問題,愛因斯坦總是懷著女兒般的驚奇,如:追趕一束光會是哪些樣子?我們能不能像甲蟲爬過彎曲的樹根一樣穿過彎曲的空間?
他覺得,好奇心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人們擁有希望探求未知的心靈。
不服從權威
不僅好奇心,愛因斯坦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樂意服從權威。
普朗特、龐加萊和洛倫茲都差一點實現突破,但是為何最后取得這種成就的是愛因斯坦?
答案是:他足夠叛逆,他能破除主宰科學界數百年的傳統思想。
他既飽含自信,又足夠謙虛:
“宇宙定理中顯示出一種精神,這些精神遠遠趕超于人的精神,在它上面,力量有限的我們必將會倍感謙虛。”
愛因斯坦,一個對任何事物都飽含孩童般的好奇心、富于想像、特立獨行的專利審批員,揭露了原子和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