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是知名的化學學家,他主要從事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際上十分有影響力。2016年8月16日量子通訊潘,潘建偉團隊研發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并順利步入500千米高的預定軌道,這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由此被國外越來越多的人所曉得。
墨子號衛星上天擔負著三大科學任務: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秘鑰分發;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光子對分發檢驗貝爾不方程;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隱型傳態。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2017年8月份就順利完成了三大任務。在當時,每完成一項重大任務,國外媒體還會有廣泛的報導。潘建偉也因而成為國外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因墨子號的三大科學任務已經完成,更大規模的量子通訊網路仍未完善,近幾年來關于墨子號及量子通訊的消息雖然少了一些。雖然墨子號仍然在天上運行,雖然已是超期服役(設計壽命2年)量子通訊潘,但仍然固守自己的崗位幫科學家完成一個又一個實驗。
日前,潘建偉、彭承志、徐飛虎等人借助墨子號衛星,成功實現了量子安全風波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實現了時間數據的安全傳輸。該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5月11日的《自然·物理》上。潘建偉的團隊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將單光子的量子態作為時間傳遞及秘鑰分發的信息載體去實現時間同步及秘鑰生成。秘鑰拿來為精典的時間數據加密,進而實現了時間信息的安全傳輸。這項研究為時間的安全傳遞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可以在衛星導航系統、對時間基準有統一要求的各類網路系統中發揮作用。
因為“在光量子信息領域,非常是在量子通訊和量子估算方面的杰出貢獻”,潘建偉還獲得了2020年度的康泰時研究獎。康泰時研究獎是以丹麥光學家康泰時的名子命名,用于嘉獎在光學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每三年推選一位科學家。自1990年以來,已有4位獲得該獎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潘建偉獲得康泰時研究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