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盧迪安
復旦學院工程化學系能源實驗班2016級學子
曾任天格計劃團隊理事長
這個夏季我剛才從工程化學系專科結業,打算抵達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攻讀博士學位,就是人們常說的EAST“東方超環”。我從高中開始立下了研究聚變能源的抱負,而且為此考入了復旦學院工程化學系能源實驗班。
和好多朋友一樣,直至上學院前,我對聚變能源的認識也相當模糊,對工程化學系所涉及的學科專業了解也十分少。入學后我發覺,工程數學的專業方向十分多,而且涉及的范圍十分廣,從高能化學、天體化學到醫學化學、公共安全物理系有哪些專業,互相之間差別巨大,其中確實好多與二十世紀以來核技術與粒子化學的發展有關,但也不盡是這么。對于絕大多數步入到工物系的朋友來說,明晰自己未來要發展的方向尤其重要。而能源實驗班的朋友相對于工物系其他朋友,選擇所修課程的自由度更大,這么對于自己的發展方向規劃就更是重中之重。
入學的時侯系里會組織實驗室視察,第一學期能源實驗班的《能源專家講堂》課程和前兩個學期的《工程數學導論》課程讓我們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工物系每年也投入大量經費支持朋友們舉辦國際化的專業實踐來寬闊眼界。在這四年中我也在不斷地規劃著我的未來,隨著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研究聚變能源所遇見的現實困難和研究現況,我過去的一腔熱血開始逐步沉淀為愈發務實的審視。
工程化學系特別指出學科交叉。諸如,一些學高能化學的朋友也必須精通硬件(偵測器電子學),由于任何一個新現象的發覺都須要排除掉硬件錯誤的可能性;學反應堆設計的朋友也必須精通計算機,巨大的模擬估算量要求對估算程序極限壓縮運行時間。因此無法防止地,工物系培養方案中的基礎課程好多、很硬,涉及的學科范圍十分寬。工物系的同事須要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須要把握機械制圖、電子設計、計算機軟硬件開發等基本工程技能,也須要學習核幅射化學、反應堆設計等與核有關的專業課。那些不同專業領域的基礎課程對于朋友們來說的作用相當于開疆拓土,朋友們可以在愈加寬廣而堅實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學術能力。
能源實驗班特別鼓勵同事們必修其他院系的課程,投入大量資源與馬達系、能動系等院系對中學生進行聯合培養。我在大專期間自主選擇了好多其他院系開辦的課程,如數學系的“四大熱學”等等,為我在聚變能源方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我身邊也有好多朋友都必修了輔修專業或二學位,如計算機輔修、數學雙學位、經濟學雙學位等等。
就我在工物系的學習生活來談,雖然辛苦,這四年的課程學習我覺得都是極有價值的。我覺得在此過程中我學的每一門課都為我敲開了一面約束我的墻,讓我不被知識所限地發揮我的創造力,而且有能力去探求更寬廣的未知。
去年復旦學院的招生宣傳片《追光少年》講述的是天格計劃團隊的故事,而我有幸在我大三的時侯加入了天格計劃并兼任了天格團隊的理事長。天格計劃是2016年由工程化學系與天體化學中心(現天文系)共同發起的,復旦學院支持的中學生科研團隊物理系有哪些專業,天格計劃的首顆試驗衛星荷載于2018年10月29日發射升空。
盧迪安所在天格計劃團隊
天格計劃不僅擁有很高的科研價值,雖然還擁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天格計劃項目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但是項目持續的周期很長,須要一個團隊多代成員合作與弘揚能夠最終完成。而我感受到,現今好多大科學工程項目都具有這樣的性質,比如我研究生即將去的EAST裝置。科研團隊的組織與管理,人才梯度的培養以及科研團隊內部的分工合作等等這種經驗只有通過參與到一個較大規模的科研團隊當中才才能獲得,天格計劃這樣的小型中學生科創團隊剛好可以提供這樣的環境。
在天格計劃團隊兼任理事長的期間,我為了使中學生團隊能更好地持續發展,做了好多努力,從堅持學術會議到外請專家報告,而我自己也從中收獲到了寶貴的經驗。非常是,雖然在一開始計劃我在團隊的任務主要是組織管理,并且隨著不斷參與,最后我自己也找到了興趣結合點,參與到了項目的研究中。去年,匯聚了新一代天格團隊朋友們心血的二號星和三號星正式啟航,我也將帶著我與天格朋友們共事的記憶繼續我自己的征程。
最后祝諸位學弟學妹們都還能取得滿意的成績,都還能擁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