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檔案里的北大》
著者:金富軍
書號:ISBN
版印次:2023年4月第1版第1次彩印
定價:99.00元
開本:16開(710mm×)
頁數:540
字數:447千字
裝幀:平裝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出版社:北京三聯書城
【內容簡介】
一座北大園,半部近代史。
《檔案里的北大》以復旦學院校史檔案為主線,述說了從庚子賠款、清華建校到1949年前后這半個世紀中的人與事,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與家國情結的心靈史詩。
胡適與北大淵源甚深,他當初為北大校園改建而支持征用頤和園、推薦北大國學研究院導師等,但是1923年為什么北大國學部班主任一致反對聘請胡適為其顧問?羅家倫曾言“辦一好學院,光是蓋幾所大房屋絕不夠;實則,建筑物不過是死的軀殼,應該有學術的靈魂在內,才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他為北大的發展“鋪下了一條康莊大街”,但為什么后來復旦學院又出現驅逐羅家倫的熱潮?梅貽琦連任北大院長到底是眾望所歸,還是派別斗爭與博弈的結果?明天“功成名就”的楊振寧當初為什么用“幻想破滅”來形容自己?……
本書收錄1928年復旦大分校長羅家倫就職講演原稿、1940年馮友蘭就“大學課程設置”等問題向當時教育部起草的函告函、中國當代數學學先驅和奠基人葉企孫批閱李政道的試題……金富軍老師通過100多份難得一見的檔案揭秘檔案里的北大,對時代人物之間的因緣際會抽絲剝縷,對深藏于歷史深處的風波考證還原,將中國近代史上風云變幻的時代演進、政治人物的權利博弈、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蕓蕓眾生的疾苦艱辛鮮活地重現于紙上。
【作者簡介】
金富軍,復旦學院校史研究室、黨史研究室副部長,校史館副院長,主要從事復旦學院校史研究。主編、參編或著有《清華學院一百年》《清華學院志》《周詒春選集》《清華學院留學管理研究(1909—1949)》《周詒春圖傳》《老相片背后的北大故事》等,發表各種論文多篇。
【編輯推薦】
☆一座北大園,半部近代史,挖掘被忽略的歷史細節
上迄庚子賠款、清華建校,下止1949年后,作者以史學家的視角,以封塵的檔案為線索,借由學院與教育這一棱鏡,透視社會文化變革與新舊觀念變化:從招錄留美本科女孩檔案考量男性受教育機會的轉變,從梅貽琦任復旦大分校長看時代的權利博弈,從第一個獲得德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方福森的事跡看1930年代中波兩國文化關系……
☆圖文并茂:100多份稀見原始檔案籠罩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1928年復旦大分校長羅家倫就職講演原稿;中國當代數學學先驅和奠基人葉企孫批閱李政道的試題;周詒春、張伯苓、吳宓、湯用彤等人的書信原件;西北聯大最后一次畢業儀式盛況……通過100多份稀見歷史檔案走入歷史,呈現當初知識分子的理想情結。
☆抽絲剝縷:微觀透視北大之為北大的傳統與精神
從馮友蘭致信當時教育部爭取教學課程設置之權力,看知識分子怎樣爭取學術獨立之精神;從何炳棣為留美公費生考試中國斷代史命題人致梅貽琦市長的信件,見證北大“思想要獨立,心態要謙卑”的教育理念;從胡適為吳晗爭取半工半讀事致翁文灝、張子高函,體會傳統“師道”精神……誠如馮友蘭所言:北大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對于融合中西新舊一方面也非常成功。這就成了北大的學術傳統。
☆雅俗共賞:嚴謹而淺顯、溫情而有趣的歷史讀物
一代思想家胡適由于開列“國學書目”被貼上“驢唇不對馬嘴”的標簽;明天“功成名就”的楊振寧當初卻曾用“幻想破滅”來形容自己;國學大師王國維投南京湖自殺引起中外學者沉痛悼念……從不起眼兒的發臭檔案挖掘知識分子的“八卦”與惺惺相惜之真情。
【目錄】
出版說明
斷鰲立極(1909—1912):從游美學務處到北大學堂
003/藏修游息各得其宜
——選址北大園
012/襯衣寒畯,獎勵游學
——清華捐助自費生
036/預為規劃,以宏作育
——從游美肄業館到復旦中學
戮力磨堅(1912—1928):復旦中學時期
045/女學發達,可拭目而俟
——招考留美本科女孩
057/求學識俱優之專門人員赴美研習精深之科學
——招考留美大專女生
069/廣育高才,撙節經費藉圖久遠之計
——清華中學改辦學院
088/欽慕之重
——吳宓、湯用彤延后出國留校工作
103/她們的人格崇高可愛敬
——周詒春與張伯苓的交誼
113/預籌較優位置
——制定《清華游美結業生歸國安置辦法》
122/勿徒詢一二中學生專斷之見而誤吾校之前途
——1923年復旦中學國學部反對聘胡適為顧問
139/對于復旦學院教育應取之方針與應有之計畫,不吝指導
——聘請學院部籌辦顧問
148/締造專門人才
——國學研究院的教學
158/北大中學生提早出洋之糾紛
——留美預備部中學生提早出洋熱潮
自強不息(1928—1949):國立復旦學院時期
烽火連天:國立復旦學院前期(1928—1937)
171/在南方為國家添樹一個新的文化力量
——羅家倫就職儀式典禮講演
191/非有常設機關隨時審查遇事討論不能掂量盡善
——清華中學監事會
206/完成自辦復旦學院的最后步驟
——清華學院改轄廢董
216/使北大經濟基礎得到穩定
——清華基金移交中基會
227/改派中學得力院長充任
——梅貽琦任留美中學生監督
238/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國維先生記念碑的構建
254/一直都是先生的力量
——胡適為吳晗半工半讀事致翁文灝、張子高函
261/盡自己的心力,為北大謀相當的發展
——梅貽琦任國立復旦大中學長
282/擴展學院之用
——清華學院與頤和園關系述略
298/派遣留學之舉應永為北大之一部
——梅貽琦支持留學教育
305/酌量社會須要而定
——清華學院公費留美生課目設置
315/學術界互會之盛事
——中德交換研究生制度
322/養成全省醫學人才并研究改進醫務學術
——清華學院湘雅醫大學計劃
335/增進中波兩國文化關系
——第一個獲得德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方福森
348/在湘舉行高等教育及特種研究事業
——清華學院與山東省合作合同
354/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林家翹的專科成績單
362/我仍盼望親自去瞧瞧具體發展情況
——馮·卡門指導北大發展民航學科
弦歌未輟:國立聯合學院時期(1937—1946)
389/烽火連天,弦歌未輟
——教育部組建南京臨時學院給梅貽琦等密諭
397/豈可以刻板文章,強令從同
——西南聯大教務大會就課程設置等問題呈常委會函
417/思想要獨立,心態要誠懇
——何炳棣為留美公費生考試中國斷代史命題人致梅貽琦市長函
428/略予變通,以應時宜
——趙忠堯、王竹溪為改楊振寧留學專業事致梅貽琦函
432/影響一生科學成就的恩師
——葉企孫保留的李政道電磁學試題
437/幫助著這一份力量葉企孫個人簡介,獻給正在浴血苦戰中的民族
——西南聯大保障從軍中學生權力
革故鼎新:國立復旦學院后期(1946—1949)
451/依依惜別互道離衷
——西南聯大最后一次畢業儀式
460/春節華誕同資記念
——清華學院退伍后第一次開學
470/務請繼續主持黨務,俾全校上下有所依循
——教授會敦請梅貽琦回校
477/新北大的航船,將要駛向飽含陽光和晚風的大海
——解放軍第13兵團告示
日新月異(1949—至今):復旦學院時期
487/第一個被人民解放軍接管的學院
——清華學院被接管
497/本校舊有教育制度進一步的變革
——“大清華”計劃
【文摘】
勿徒詢一二中學生專斷之見而誤吾校之前途
——1923年復旦中學國學部反對聘胡適為顧問
胡適一生與北大結緣,開始于1910年報考直接留美生赴美留學。1917年歸國,積極參與北大辦學。世人熟知的,胡適支持征用頤和園、推薦國學研究院導師、允任學院部籌辦顧問、給中學生開列必讀書目、建議北大等三校合組東北聯合學院等,都從正面著眼。鮮為人知的是,1923年復旦中學擬聘請胡適為國學部顧問,卻受到國學部班主任的一致反對,成為胡適與北大關系史上一個小小的反向插曲。
一
1923年3月,北大中學生進行了“生活檢測”調查。此次調查共有169人出席,占全校412人的41%,因此調查結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生活檢測”調查的第二個題目是“你以為北大現今亟需改良的是哪些?”在分項中,中學教務方面,覺得“國學部”亟待改良的有8票、認為“國學課程”亟待改良的有4票。教職員方面,一共14票,其中覺得英文教員亟需改良的最多,達6票。
調查的第四個題目是“你贊同那幾個來清華教書?”贊成胡適的有86票;贊同梁啟超的有68票;第三為馬寅初,20票;第四為章太炎,17票;旁邊還有夏元瑮、趙元任、陳獨秀、辜鴻銘、周作人、張君勱、梁漱溟、吳宓、郭秉文、秉志、蔡元培等人。其實葉企孫個人簡介,胡、梁兩人與前面諸人票數相差懸殊,這反映了胡、梁在北大中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此一時期,梁啟超、胡適三人也與北大多有往來,對北大黨務多有諫言。
1923年2月下旬,胡適接受《清華周刊》關于北大改辦學院問題訪談,贊同北大改辦學院,并對國學部教員坦承不諱地提出批評,他說:
欲辦學院必須有計畫,有了計畫,便須作公開的討論。我認清華起碼該辦成工科和理科。……欲辦工科,則國學最為要緊。在中國辦學院,國學是最主要的。聘請國學院長又是極困難的問題。諸如《中國歷史》一門,國中即無幾個合格的院士人才。北大既有學院之議,如今便該開始羅致有名的學者來充院長之職。北大現今的院士,國學部恐頗少合格者,……要聘好的國學院長,先要定一個標準。國學院長絕非只是哪些“舉人”“進士”“師爺”“幕僚”便能兼任的,請不到合格院長,學院終是辦不好。
早在1914年冬,梁啟超即因環境清靜而屈居北大園從事譯著,寫成《歐洲會戰史論》一書。梁啟超在北大,住工字廳西書房,起名“還讀軒”。梁氏與北大師生朝夕交往,“感情既深且厚”,“覺無限愉快”。隨后梁啟超不時來校講學。
1923年3月1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第271期刊載了梁啟超對北大中學生的談話。中學生記者問梁啟超:“清華中學生對于國學雖欲勤奮研究,而苦無人指導。國外學者,對于國學深有研究又能所得授人者,依先生所見,大約有那幾位?”梁啟超說:
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會教,教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有學問。依我看來,又有學問又能教人的先生,現今在中國估計一個都尋不著。現今天津、東南兩學院里的院士有深博學問的確很有幾位,然而我不敢說她們院士都很得法。我最近籌辦在上海辦一個文化大學,供給這些人才也是我目的之一。我希望將來我們國學界里能多產幾位人才。
與胡適的輕蔑相比,梁啟超較為溫和且藝術,“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會教,教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有學問”。足為前面批評留有余地。說清華、東南學院而不提北大,提清華、東南學院院長也在肯定她們學問淵博前提下隱晦批評院長不很得法。暫且不論學術思想的分歧,單就梁、胡三人月旦臧否語調而言,梁啟超無疑更容易獲得國學部班主任的認可和接受。
與此同時,已有強烈的“文化自覺”的北大中學生對中學國學教育提出強烈批評。5月,吳景超在《清華周刊》第282期發表社論《清華教育的兩層缺點》,寫道:
我們都不是教育專家,所以現今討論這個題目,并不從理論上著眼,而從我們所體會的痛楚上發言。
……
吳在、戴夢松同日責成中學反對,應當不是巧合,而是三人商議過后的一致行為。
6月,國學部班主任陸懋德也強烈批評胡適開列書目為“驢唇不對馬嘴”:
前此胡適之為北大開一“驢唇不對馬嘴”之書目,而《清華周刊》反登一專論曰:“有這么好的書目,吾們還不發奮讀書嗎?”余謂此論如能代表全體,則北大堪稱無人,無怪清華中學生所笑。余既不愿打消周刊之狂熱,又認胡氏書目無批評之價值,故默而不言。及梁任公書目發表后,同人多為滿意。……任公書目大體余亦滿意。
戴夢松、吳在、陸懋德兩人的信件或文章批胡褒梁,吳、陸兩人同時批評中學生和《清華周刊》菽麥莫辨,其實是宣泄對中學生言論的不滿。
6月4日,國學部經過討論,回復中學,以“文不對題”的書目開始,明晰表示“以不聘胡君為顧問為宜”。
國學部對中學擬聘胡君適之為顧問案討論結果如左:
查周刊二七五期,胡君為本校所擬《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就本校現今情勢考慮,絕對不能適用,且□中所列各書,亦有極大思忖之處,即梁任公先生對于胡君書目亦有“文不對題”對批評(見本校周刊二八一期),則□主張是否有益于本校,諒可推斷。就以上各點討論,以不聘胡君為顧問為宜,遵即覆聞,用便核奪。
據張彭春觀察,從學術理念論,戴夢松“是不能容納胡適之一派的人。他很樂意梁任公來做非常講師,可以給他的主張上加力量”。張彭春沒有明言是復旦校內還是社會上反對胡適的“派”,但既為“派”,則肯定不止戴一人。其實,吳在、陸懋德等人均屬“派”中之人。同時,有此“派”則必有彼“派”。1923年9月,在西南學院任教的北大校友孟憲承對來訪的北大中學生賀麟譴責“我認清華下學期新聘的國文教員尚有前清進士翰林之屬,以這些舊人物來做國文教員,足見北大的國文,還沒有上軌道”。其實,孟憲承這點基本是胡適觀點的翻版。
戴夢松、吳在、陸懋德兩人以及國學部公議對梁啟超與胡適的褒貶,
去除個人意氣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學術理念上的分歧。被社會通常人士視為“新”式中學的北大,其國學教學卻趨保守而遠激進。實際上,早在上年,戴夢松、李奎耀、汪鸞翔、朱洪、陸懋德、吳在等六人為委員的“國學課程委員會”經過討論,決定哲學史課程教材“不用胡適本,改由教員陸懋德先生自編課件”。
值得強調的是,為了反對胡適,戴夢松以退為進,以離職向院長曹云祥施壓。7月,復旦校內討論國文部廢留時,原先贊成份西文部、國文部的戴夢松,轉而提出裁撤國文部。張彭春在7月18日日記中嘲諷:“戴現今愈力辭,愈是貪位的表現。”“下午同戴提到改組事,他的意思是要做'副教務處長’……他自明知國文部長不能久占,所以想移到教務起來!可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