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維也納學院從事合作研究的中國科技學院院長潘建偉博士繼在國際上率先完成“量子態隱型傳輸”研究后,近來在怎么提純高品質的量子糾纏態的研究課題中再度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進行遠距離的量子密碼通信或量子態隱型傳輸,人們須要事先讓相距遙遠的兩地共同擁有最大量子糾纏態。但是,因為存在種種不可防止的環境噪音,量子糾纏態的品質會隨著傳送距離的降低而顯得越來越差。這造成目前的量子通訊手段只能被應用在短距離上。為此,怎么提純高品質的量子糾纏態是目前量子通訊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潘建偉院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近些年來,國際上諸多研究小組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量子糾纏態純化理論方案,而且沒有一個是能否用現有技術實現的。潘院長與其合作者卻成功地發覺了借助現有技術在實驗上是可行的量子糾纏態純化的理論方案量子通訊潘,因而在原則上解決了目前在遠距離量子通訊中的根本困局。4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了潘建偉等人的題為《量子通訊中的糾纏態純化》的研究論文。因為該項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量子通訊潘,《自然》雜志的審稿人贊揚該論文“開辟了量子通訊研究的新方向”。《自然》雜志的新聞網站在當天還專門撰文詳盡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稱之為“遠距離量子通訊研究的一個飛越”。與此同時,4月28日出版的國際科學新聞權威雜志《新科學家》在每周新聞里專門發表了介紹文章。美、英、德、加、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新聞媒體也紛紛報導了這項研究成果。量子通訊保密性好,量子解碼能力強,量子算法遠勝過現今的精典計算機的算法。為此,量子信息研究深受歐美各國政府和產業界的注重。歐共體7個國家的8所學院創立了量子信息研究聯盟。獲悉,潘建偉院士早已在中國科技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估算開放實驗室與朋友們一起開始了量子糾纏態純化的實驗研究。潘建偉院士與法國學者丹巴斯特合作,曾在1997年9月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