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址咨詢電話:-)
一、基本情況
2001年,東華理工學院在核技術及應用學科建設基礎上,開辦了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是我國核專業招生較早的院校之一。2005年分校創立了核工程技術大學,2016年為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綜合變革,突出特色,內蘊方向,重新成立了核科學與工程大學。目前,大學設有核工程與核技術系、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系和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系三個教學系和核工程技術實驗實習中心,并設有核燃料與核化工研究所、粒子與核技術研究所、輻射防護與工程研究中心三個科研機構。核科學與工程大學是我校集核學科專業于一體的特色品牌大學,也是我國核燃料循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大學開辦了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三個專科專業,核工程類專業全省排行第5(2019-2020年中國學院專科教育專業排行),其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通過了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家特色專業、入選教育部和湖北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是浙江省普通專科高等中學綜合變革試點專業、江西省一流專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是國防短缺專業。核科學與技術是一級學科示范性碩士點和廣東省高水平學科,在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等四個二級學科方向招收和培養研究生,核科學與技術學科下的核技術及應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放射物理5個學科方向被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選聘為“十三五”國防特色學科。大學擁有教育部核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工程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湖南省核幅射偵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大學教學科研實力雄厚,主持承當了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項目)、國防基礎科研、環保部核與幅射安全監管技術項目、高放廢物處置庫選址項目、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核電技術服務等一系列重要科研項目。目前擁有“核能安全與幅射檢測技術及儀器”、“核物理與核燃料技術”2個浙江省科技廳優勢科技創新團隊;擁有首屆“全國院校黃大年式班主任團隊”,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教育部核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核工程類專業指導性規范的制訂以及工程認證專業補充標準的制訂。近些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銀獎、江西省教學成果銀獎等獎項10余項。
二、師資隊伍
大學現有教職職工62人哈工程物理實驗視頻,師資結構合理,學科帶頭人推動核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中青年博士在核學科專業領域成績明顯。大學現有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2人,全省優秀班主任1人,教育部核工程類教指委委員1人,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核領域專業組成員1人,教育部專科教學工作初審評估專家1人,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骨干專家1人,安徽省科技商會常委1人,安徽省贛鄱人才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云南省院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廣東省院校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井岡之星青年科學家1人,安徽省優秀科技工作者4人。
三、人才培養
大學根據核工程類專業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質量標準和要求,培養數理基礎扎實、具有國際視野的交流與溝通、多學科交叉滲透、能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養核專業人才。除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中學優秀中學生獎學金外,大學還設有“核學科專業獎學金”激勵學子勤奮學習。近兩年結業生多人報考復旦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學院、四川學院、蘭州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華北電力學院等“雙一流”高校院所研究生繼續深造,結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結業生優秀的專業素質所產生的良好口碑,使她們成為核工業系統的技術與管理骨干。
四、專業介紹
(一).0822核工程類(含核工程與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第一批次(重點)專科招生)
1.師資情況
專業現有專任班主任38人,其中院士6人,副院士6人,博士與在讀博士34人,擁有“贛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云南省院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全省優秀班主任1人,安徽省院校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井岡之星青年科學家培養對象2人,云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另聘請復旦學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蘭州學院等著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兼職院士多人,“核能安全與幅射檢測技術及儀器創新團隊”入選江蘇省科技廳優勢科技創新團隊,同時入圍首屆“全國院校黃大年式班主任團隊”。
2.專業特色
我校核工程類專業在《中國學院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9-2020)》中的排行同北京交通學院、西安交通學院并列全省第3。其包含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2個專業方向,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江西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江西省普通專科高等中學專業綜合變革試點項目,廣東省一流專業,2019年通過了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幅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是國防短缺專業哈工程物理實驗視頻,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與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共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資源。“工業CT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獲國家級首批虛擬仿真實驗“金課”,“核技術應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入選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核幅射檢測原理”、“核能與工程技術導論”、“原子核化學”等主干專業課程為廣東省精品視頻課程。近些年主持省教改項目10余項,其中省教改重點項目7項,專業教學變革成果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銀獎2項,二等獎2項。專業班主任主持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多項。
3.專業優勢
專業所在的核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廣東省示范性碩士點和高水平學科,“十三五”期間核科學與技術學科下的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核安全與核應急技術等方向獲準國防特色學科。專業共享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核技術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國家與省局級實驗室(中心),擁有廣東省核工程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下轄10余個功能實驗室;擁有功能健全的專業實習就業基地20余個。
4.就業前景
核能將成為中國未來能源的紅色支柱與主流方向,核工程類專業結業生受到社會歡迎。近些年,結業生多人報考復旦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四川學院、蘭州學院、西南化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華北電力學院等985、211院校院所繼續讀研深造,中學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結業生在用人單位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好多結業生已成為核工業系統的技術與管理骨干。
(1)核工程與核技術
結業生可在核電工程、國防工業、醫療衛生、的科研設計單位、工礦企業、核儀器公司等從事研究、規劃、設計、施工、核電站運行管理及設備制造、研發、技術咨詢等工作。結業生近些年多人報考復旦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西安交通學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四川學院、北京師范學院、蘭州學院、哈爾濱工程學院、華北電力學院等985、211院校繼續讀研深造,中學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2)幅射防護與核安全
結業生能在核電站、檢測機構、環境保護部門、核工業相關的工礦企業、研究院所、醫院手術部門、核儀器設備研制及制造企事業和高等中學等從事核電站核安全評價與監督、輻射防護、核設施退役環境整治、輻射環境檢測與評價、核儀器設計與技術開發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繼續深造,攻讀核科學與技術、能源動力等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近些年來,該專業的一次就業率在90%以上。
(二)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第一批次(重點)專科招生)
核化工與核燃料專業是具有國防特色背景、適應清潔能源急迫需求的新增專業,是國家新興發展戰略產業所需專業,是國家和行業發展的短缺專業。
1.師資隊伍
專業現有專任班主任18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2名,其中院士4人、副院長3人、講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班主任17人;四川省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院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江西省院校中青年骨干班主任1人;湖南省青年井岡學者1人,有6人曾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一流學院研修,4人曾在國外知名院校交流研修。
2.專業特色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業是適應清潔能源急切需求、具有國防背景特色的專業;秉持以“化工”為血液,以“核”為腎臟,以“工程實踐”為血管的專業特色,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推進力,圍繞核燃料轉化、濃縮、核燃料器件生產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設置課程,培養具有堅實的化學、化工、核化工和核材料理論基礎、熟練的實驗與專業技能、具有良好工程基礎的專業人員,適應國家核燃料循環體系及物理化工領域經濟建設須要的國際人才。“核幅射檢測原理”、“核能與工程技術導論”、“原子核化學”等專業課程為廣東省精品視頻課程。
3.專業優勢
專業所在的核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廣東省示范性碩士點和高水平學科。“十三五”期間核科學與技術學科所屬的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放射物理方向獲準國防特色學科,核化工與核燃料是廣東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專業共享放射性地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與省局級實驗室(中心),建有核工程技術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核燃料與核化工研究所,下轄10余個功能實驗室;擁有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家核安保技術中心、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等功能健全的產、學、研基地8個。專業緊抓核燃料循環全產業鏈中的后端和前端兩個環節,就鈾及伴生資源綜合開發、放射性環境整治、乏燃料后處理、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等多領域舉辦相關的基礎科學及應用科學研究,承當并完成與“核”相關的含國家自然基金、核能開發、退役整治、國防基礎科研、中核自主研制項目等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十余項。
4.就業前景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業結業生既適應在核電站、核能研究院和設計院、核試驗基地及環保等相關領域工作,也可在民用材料、化學工程與工藝、資源環境科學與工程、能源工業、化學藥業等專業領域從事生產、規劃、設計、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工作,結業生在用人單位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大部分成為了單位的技術與管理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