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詞組學習與合作或+陌陌
高中數學說難也不難,把握好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公式,是學好化學的基本功。同時,要擅于把數學公式進行推理和演變,但是應用到實際解題上,這么便可保證數學成績優秀。
第一章打開化學世界的房門
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提出問題,推測與假定,擬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數據搜集,剖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運動的世界
基本概念:
1、機械運動:定義:在數學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2、參照物:定義:研究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事先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假設為靜止)
選擇原則:參照物的選定是任意的,視研究問題的便捷而定(不能是其本身)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速度:數學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定義:表示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路程多少。
單位:國際制單位:米/秒符號:m/s
換算關系:1m/s=3.6km/h
5、直線運動:
①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徑是直線運動;用速率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②變速直線運動:速率變化的直線運動;平均速率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
6、長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米(m)
常用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mdm㎝mmμmnm
換算關系:1km=1000m;
1m=10dm=100㎝=103mm=106μm=109nm
寬度的檢測:
工具:刻度尺
觀察:阻值、分度值、
檢測:1、根據檢測的實際須要選定適當的分度值和阻值。
2、刻度尺要與被測物體平行,刻度尺的右側貼近被測物。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4、讀出精確值后,還要再估讀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記錄檢測值,由精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特殊檢測:累積法、化曲為直、化直為曲:
7、時間的單位:國際制單位:秒(s)
常用單位:小時、分、秒、毫秒
換算關系:1h=60min=3600s(1s=1000ms)
8、誤差概念:檢測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別。
偏差形成的緣由:①儀器精密度不高②環境變化對器材的影響③測量者估讀
偏差的減少:①誤差可以降低,但不可防止②改進儀器材料③多次檢測取平均值④設計更合理的檢測方案
9、平均速率:
定義:表示物體在通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
化學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
估算公式:平均速率=總路程/總時間
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v=s/t
變型公式:s=vtt=s/v
2、平均速率公式:v均=s總/t總
基本實驗:貨車下降速率變化實驗
一、探究貨車沿斜面下降的速率是否變化?怎樣變化?
1、實驗過程和方式:
⑴猜想與假定:貨車在斜面下降時的速率可能越來越大
⑵實驗方案:
①原理:v=s/t
②器材:長木板、小鐵塊、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塊、
③步驟:
㈠斜面上用刻度尺將路程分為相等的兩段S1和S2,并標記A、B、C;
㈡金屬片置于B點,測出貨車從A點滑到B點的時間tB,則t1=tB;
㈢金屬片置于C點,測出貨車從A點滑至C點的時間tC,則t2=tC-tB;
㈣算出S1、S2兩段的速率V1、V2。
基本規律
1、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的方式:
①相同的路程體積公式物理,比時間的多少
②相同的時間,比路程的長短
③不同時間和路程,比較速率的大小
第三章聲的世界
基本概念:
1、聲的形成: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形成的
2樂音與噪音:樂音:人們將有規律的、好聽清脆的聲音稱作樂音
噪音:無規律的、難聽清脆的的聲音
2、樂音的特點:
①音色:聲音的品質,通常由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的。
②響度:聲音的強弱,由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距離共同決定的,物體的振幅越大,距發聲體越近,音調越大。通常用分貝(dB)表示聲音的強弱。
③音調:聲音的高低,由發聲體的震動頻度決定,物體的震動頻度越高,聲調越高
3、超聲:頻度超過的聲音。
特征:頻度高、穿透力強,
應用:B超、消毒、聲吶等次聲:頻度高于20Hz的聲音
4、次聲:頻度高于20Hz的聲音
害處:能量高的次聲具有很強的破壞力;使人的平衡臟器遭到破壞;會形成反胃、暈眩、旋轉感等;會導致內臟流血斷裂,殃及生命。
基本規律:
1、噪聲的預防:
①在聲源處減小,如摩托車消聲器。
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小,如在公路旁栽樹。
③在人耳處減小,如帶耳套。
2、一切發聲體都在震動,震動停止發聲體也停止
3、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不能否傳聲,聲音才能在固體、液體、空氣中傳播。
4、聲速:v固>v液>v氣
v空氣:340m/s
第四章多彩的光
基本概念
1、光源:自身才能發光的物體。
2、光的傳播: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的沿直線傳播的現象:月食、月食、影子、激光采煤機、小孔成像、樹下的光斑
4、光的傳播速率:光在真空中的速率約為3×108m/s.
光在水底的傳播速率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率是真空中的2/3
5、反射定義:光射到物體表面時,被反射回來的現象。
4、反射分類:
鏡面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體光滑表面,其反射光線一直平行的反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體表面后,其反射光線不再平行的反射。
5、折射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通常發生變化的現象。
現象:池水變淺、海市蜃樓等
6、折射定義: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現象。
7、光的三基色:紅、綠、藍
8、透鏡分類:
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
9、眼睛的構造:鞏膜=凸透鏡黃斑=光屏
10、看遠處鞏膜變薄
看近處鞏膜變厚
11、近視眼:特征:遠視眼看物體時,像成在黃斑的前方
矯治方式:佩戴凹透鏡
近視眼:特征:近視眼看物體時,像成在黃斑的后方。
矯治方式:佩戴凸透鏡
基本實驗:凸透鏡成像實驗
1、實驗過程和方式:
⑴制定計劃:
①器材:光具座(凸透鏡焦距為10cm)
②步驟:
㈠從左至右依次放好蠟燭、凸透鏡、光屏,燃起蠟燭,調整燭焰、透鏡、光屏兩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㈡第一次實驗物距u>2f體積公式物理,定好物距后,聯通光屏找燭焰的像,觀察光屏,找到清晰的像時,記下像的大小、倒正、虛實及物距、像距。
㈢第二次實驗物距u=2f,找到清晰的像時,記下像的大小、倒正、虛實及物距、像距。
㈣第三次實驗物距f
㈤第四次實驗物距u=f,觀察有無成像;物距u
2、分析與論證:
㈠當物距u>2f時,像距f
㈡當物距u=2f時,像距υ=2f,則成等大、倒立、實像;
㈢當物距f2f,則成放大、倒立、實像;
㈣當物距u=f,不成像;
㈤當物距u
基本規律
1、反射定理: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
②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坐落法線右側(兩線分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兩角相等)。不能逆序
④光路可逆。
2、平面鏡成像定理: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成像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4、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通過的色光決定。
5、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物距(u)
像距(υ)
成像特點
應用
u>2f
倒立、縮小的虛像
拍照機
U=2f
υ=2f
倒立、等大的虛像
υ>2f
倒立、放大的虛像
投影機
U=f
不成像
正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
第五章質量與密度
基本概念
1、質量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kg
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
3、天平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質量檢測工具:案秤、臺秤、實驗室常用的檢測工具托盤天平
⑵托盤天平的使用方式:
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置于水平臺上,把游碼置于標尺上端的零刻度線處。
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絲使表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到左盤里,用鉗子往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至橫梁恢復平衡。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5、密度定義:單位容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稱作這些物質的密度。
單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kg/m
常用單位g/cm3。
換算關系:1g/cm3=103kg/m31kg/m3=1×10-3g/cm3
6、密度的應用:
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點之一,不同物質密度通常不同,可用密度鑒定物質。
⑵求質量:因為條件限制,有些物體容積容易檢測但不便檢測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容積:因為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檢測但不便檢測容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容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ρ=m/V
變型公式:m=ρV,V=m/ρ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基本概念
1、力:
⑴力的形成不能離開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同時成對存在的。
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特征:物體間力的作用互相的
⑵力的作用療效:
①改變物體的形狀
②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單位:牛頓(N)
4、力的的示意圖
①確定力的作用點
②畫出力的方向
③標出力的大小
5、彈力定義: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形成的力
彈力的方向跟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6、彈簧測力計:由表針、刻度盤、彈簧組成的
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①了解阻值
②明確分度值
③指針是否與零刻度線對齊
④使用前要帶動幾下,避免彈簧被卡住
⑤讀數時,應讓視線垂直刻度大盤
7、重力(G)定義:因為月球對物體的吸引而形成的力
大小:重力與物體的質量之間成反比,其比值為g=9.8N/Kg,
方向:重力總是豎直向上。
8、重心:重力的作用點
9、摩擦力:
方向:與相對運動(相對運動的趨勢)方向相反。
種類:
(1)靜磨擦: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它們之間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兩物體之間形成一種制約這些運動的力。
(2)動磨擦:
①滑動磨擦力:當一個物體在另外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遭到的磨擦力。
②滾動磨擦力:當一個物體在另外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滾動時遭到的磨擦力。
基本公式: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
基本實驗:磨擦力
一、探究與磨擦力大小有關的誘因。
1、實驗過程和技巧:
⑴猜想與假定:磨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接觸面積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⑵實驗方案:
①原理:二力平衡的條件
②器材:彈簧測力計、砝碼、長方體鐵塊、長木板
④分析數據:當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磨擦力越大。
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磨擦力越大。
2、結論: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且跟物體間的壓力成反比,而跟兩物體相接觸的面積大小無關,跟滑動的速率也無關。
基本規律
1、增大磨擦力的方式:
①增大壓力
②接觸面變粗糙
③變滾動為滑動。
減少磨擦力的方式:
①減小壓力
②接觸面變光滑
③變滑動磨擦為滾動磨擦
④接觸面分離(漂浮火車)
2、穩度的提升:減小支撐面積,增加重心。
英文不用愁!
假期快速突破詞匯量!
推動提高閱讀力!
提高法語,
找對方向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