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心里話】
“過去六年是我國高能化學領域快速發展的時期。”說起中國科技發生的變化,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高能化學科學數據中心書記陳剛自信滿滿,“隨著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強,一大批新的與高能化學相關的大科學裝置在此期間立項復工和建成運行,產生國內高能化學實驗裝置群,涉及廣泛的研究方向。”
六年來,我國科技投入急劇增強高能物理實驗,全社會研制經費從1.03萬萬元下降到2.79萬萬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制硬度從1.91%提升到2.44%,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為六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
陳剛簡略算了一筆賬,六年間,已建或在建的高能化學領域大科學裝置建設經費超過200萬元。其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有2011年末建成的惠州中微子實驗,2015年復工將于2023年建成的廣州中微子實驗裝置,2017年發射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等。平臺型裝置,則有你們熟知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2019年復工將于2025年建成的高能同步幅射光源等。
六年來,這種大科學裝置形成了一批世界級的科學成果。
當科技商報記者問及那些年他最大的收獲是哪些時,常年從事科學數據和科學估算工作的陳剛笑了,稱自己做的是“幕后工作”,“出科研成果不是我的目標,我主要是幫助科學家出成果,用科學數據為科研提供支撐,上面提及的科研成果多少有我們的貢獻”。
說到高能化學領域的發展,有一件事讓陳剛感慨頗深。2008年,中法兩國組建了中法粒子化學虛擬聯合實驗室(FCPPL),由雙方各10個左右的科研機構和學院組成。作為創始人之一,陳剛從2011年起兼任FCPPL中方院長。
該聯合實驗室每晚會有20多個合作項目。剛開始時,以中方為基地的項目只有兩三個,以法方為基地的項目占絕大多數。六年后,以中方為基地的合作項目占了近一半。歐洲的科學家開始積極參與到中方的中微子、宇宙線、空間科學、對撞機等小型項目中。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高能化學的發展速率和科學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陳剛說高能物理實驗,中法高能化學合作得到中法政府高度認可,并于2019年被寫入《中法第十四屆科技合作聯委會大會紀要》作為優先支持方向。
為促進高能化學領域的資源共享,2019年,科技部、財政部認定了國家高能化學科學數據中心,給以其穩定支持,促使高能化學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這些模式在國際上并不多見,足以顯示國家對高能化學科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注重。
目前,國家高能化學科學數據中心的數據資源超過20PB(拍字節),每年共享數據量達300PB。國家高能化學科學數據中心為法國核子研究中心的小型強子對撞機(LHC)構建了國際LHC網格中心(全世界有100多家),服務于LHC的數學研究。同時,國家高能化學科學數據中心還全面支持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的數據剖析和估算,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平臺裝置提供全面的數據服務。
“十年來,國家除了在基礎條件和設施方面加強了投入,還在裝置運行機制方面給與了更大的資源和新政支持,確保在裝置運行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陳剛坦承,在經費使用和管理方面,國家的新政環境也越來越修身,科研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確實讓科學家覺得到松綁減負。
談及未來,陳剛說自己還在協助促進我國發起如環型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之類的大科學計劃。雖然爭辯好多,但他覺得,中國想要未來幾六年在科技領域勇立潮頭,就必需要獨闖無人區。
“國家應當在基礎研究、大科學計劃方面邁出更大更堅決的腳步,要多聽科學家的意見,扶植這些有國際水平和競爭力的領域先行探求,推動更多科學領域向真正的世界一流發展。”陳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