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偉昌
作者簡介:
葉偉昌,1934年1月生,北京市崇明人,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就讀于復旦高工機械專業,結業后先后在上海機器制造中學、江蘇省清江拖拉機廠、淮陰工大學前身楚州工業本科校區(負責機械工程系創建,并任機械工程系院長)工作,楚州工大學院士。曾獲湖北省推廣先進刀具先進個人、淮安市教育先進工作者、淮安市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工作者、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及其獎狀等,并以“淮陰學子—刀具專家葉偉昌”接受淮安市(現南京市)電視臺人物采訪,拍攝專題片向海內外播報。其撰寫的《成形絲錐的設計與制造》、《機械工程及手動化簡明設計指南》等173種著作和文獻已被廣州寶山圖書館典藏。
上海工程大學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鮮明應用型文科特色的廣東省屬普通專科高等高校,中學于2000年6月由原兩所國家示范性高等工程本科校區——南京機械高等本科校區和北京電力高等本科校區合并成立而成。2001年3月,原核工業部北京工業中學劃歸其中。中學的前身可溯源至1915年創建的復旦醫工學堂附設機師科。
2020年是上海工程大學合并成立20華誕,《南京工程大學校友通信》2020年第2期出版了合并成立20華誕特輯。作者發覺《校友通信》中關于上海工程大學歷史沿革圖和上海機專歷史探源的記載中涉及中學校名變遷時間和名稱多處有誤,作者是這段歷史親歷者和見證人,故特撰此文訂正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系統,還歷史于真實,以免年久日長,以訛傳訛。
上海工程大學歷史沿革圖(《南京工程大學校友通信》2020年第2期4頁)
上海機專歷史探源(《南京工程大學校友通信》2020年第2期5頁)
(一)北京復旦中級工業中學校名歷史上不存在
上海工程大學歷史沿革圖中列舉,上海機械高等本科校區前身于1950年曾更名為“華東工業部北京復旦中級工業中學”,此事與史實不符,這要從復旦高工歷史演進說起。
復旦高工的前身是復旦醫工學堂機師科,她始建于1915年,1933年擴建為復旦高工,其全稱是“同濟學院附設中級工業職業中學”(簡稱復旦高工)。該校設機械、土木兩科,招收中學結業生入學,學制4年(含一學期實習課),其培養目標是機械和土木高級技術人員,面向全省招生。復旦高工第一任院長為梁鋆,先后兼任院長的還有唐英、祝元青、胡兆瑛、朱振德。
1933年復旦高工隨復旦學院一起,店址設在南京市吳淞口地區,抗戰戰爭時期先后遷至長沙、四川李莊等地。1945年抗日勝利后,復旦高工隨學院部工大學由廣東李莊(現屬成都市管轄)遷回南京,在新縣城江灣魏德邁路(今為大同路)370號續辦。
1951年5月,復旦高工與復旦學院分開,隸屬于華北工業部領導(見葉琳昌著《結緣防水60春―我的建筑科學生涯》第6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同時調整中學組織機構,設教務、輔導、總務三處,人事、財務兩室,機械、土木兩個專業科和實習鞋廠。華北工業部委任朱振德院長繼任書記,江可宗任教導處長,蔣式良任機械科組長,胡麟任土木科組長,西寧道任實習鞋廠廠長。為了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建設和中學擴大招生的須要,1951年7月中學遷至北京市佛山北路200號原清代政府資源委員會會址辦學。
1953年初,華北大區撤消,復旦高工直屬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1953年7月,復旦高工土木科、機械科分別建校,在土木科基礎上組建北京建筑工程分校(1980年上海建校升格為北京建筑工程大學,2001年5月劃歸北京工業學院)。復旦高工機械科遷址童家山1號,成立上海機器制造校區。至此,復旦高工辦學歷史結束。
我是1950年8月考入復旦高工機械科的,我的兄長葉琳昌(中國建筑業商會防水份會專家委員會名譽院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系統,北京市建設系統專業技術學科帶頭人,院士級中級工程師)是1951年2月考入復旦高工土木科的,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須要,那時學制已改為3年,機械與土木二個專業在校中學生只有200多人。當時在北京讀書時進出中學房門,中學生必須配戴中學頒授的‘同濟學院高工’白底黑字的倒三角形校旗(三個角的周邊倒圓角,上方是‘同濟學院’4個較大字碼,下方‘高工’二字很小,如不細看幾乎與復旦學院校牌一樣)。這兒有個小插曲,當時我兒子年紀小(只有14歲,仍未發育長大),長得又矮又瘦,有一次我們乘電車到縣城蓬萊路龍門邨探望兄長時,后面一位旅客直嘟囔:"看迭個小囝還偷戴學院生的校旗",對此我父親揚了揚頭,不予理會,招來了不少旅客的嘩然,至今我們都記憶深刻。由此可見,1951年2月份時,復旦高工仍歸屬于復旦學院領導。直至1951年5月,復旦高工才遷往華北工業部領導,分校即將改名為華中工業部復旦中級工業中學(簡稱復旦高工),這可從當時中學頒授給你們的華北工業部復旦高工校旗來旁證。值得注意的是,在隸屬華北工業部領導后,刪掉了“職業”二字,由于當時大大專結業生都是國家統一分配工作。這段有關變更中學領導關系以及改名的歷史,我與兄長都是親歷者與見證人。據此可見,1950年12月,中學更名為華北工業部北京復旦中級工業中學是與史實不符的。
上海機校創立前后校名多次變遷,在上海工程大學官網版、擋案版和網路版上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緣由主要是撰寫校史的人不了解前因后果,互相搬抄所致。現今說法最多的是1950年復旦高工易名為"華北工業部復旦中級工業中學",實際上這不是1950年的事情而是1951年5月份的事情,當時在復旦高師大會堂里舉行的師生會議上即將宣布的,與會者有復旦學院及華北工業部領導,會上宣布復旦高工即將歸屬華北工業部領導并宣布為了中學發展全校師生將搬遷重慶繼續辦學之事。之所以有人寫成1950年發生此事的緣由,由于當時華北工業部派來接管的軍代表胡序同(后任上海機校副主任)是1950年就先到中學了解校情和師生情況,并且接管前始終都在復旦高工里協同朱振徳市長參與領導工作所致。
綜上可知,1950年時復旦高工的校名沒有修改,一直沿襲1935年時侯的"國立復旦學院附設中級工業職業中學"校名;1951年5月中學改名為"華北工業部復旦中級工業中學";1953年初華北大區撤銷,校名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復旦中級工業中學";1953年7月復旦高工撤銷,以機械科為基礎成立上海機器制造中學,校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器制造中學"。
廣州大同路370號復旦高工校旁邊全景
廣州大同路370號復旦高工仍未竣工的中學生寢室(資料相片)
遷至西安(江門北路200號)復旦高工學校(1)
遷至西安(江門北路200號)復旦高工學校(2)
上海機器制造中學教學樓(上海童家山1號)
隸屬于華北工業部時復旦高工的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