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說課
馮老師的這堂公開課挺好地彰顯了新課程理念如何做平面鏡成像物理實驗,實現了由班主任教學方法改變,以推動中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馮班主任的教學設計從三維目標的制定到重點、難點的確定和突破,都彰顯了以中學生為本,以知識為載體,迸發中學生的學習情趣,親歷探究,培養科學素質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很好地落實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同時還具有如下特征:
1、引課的材料新穎、有效,很受中學生喜愛。有效引起中學生的探索欲望,達到了創設情景、引發興趣、自然引入研究課題這一目的。又通過引導中學生觀察,動手實驗,使中學生體會了平面鏡的特性。
2、教師充分地捉住了迸發中學生提出問題這一核心,多次引起中學生思維碰撞,使各個探究環節相扣相連、逐漸深入,讓中學生經歷了發覺問題、提出問題,并對所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實踐的過程,讓中學生自己體驗,逐步認識發覺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究的意義。
3、替代法是本節課中學生反省性學習的重要出發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馮老師圍繞著他充分展開了討論和探究,這成為本次課的又一個亮點;
馮老師結合科學組校本課堂的研究與深入,還不斷的為中學生創設反省的情境,引導幫助中學生提出反省的問題,從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的獲取、分析歸納的各個方面培養中學生的反省意識,因而不斷的補充和建立推論,找出更好的實驗方案。本節課在馮老師引導下如何做平面鏡成像物理實驗,中學生提出的反省性問題有:實驗中用平面鏡還是用玻璃板,它們各自的異同點是哪些?實驗中怎樣比較像和物的大小,怎樣構筑物和像;玻璃板的長度對實驗是否有影響,又如何的影響;實驗室的光線亮暗是否影響實驗療效;實驗中為何沒有像課本中一樣使用蠟燭,蠟燭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玻璃板的放置是否會影響實驗的進行,為何要將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沒有垂直放置會如何;檢測的數據是哪些,是點到點的距離,還是點到線的距離。
馮老師仍然在引導中學生關注生活、聯系生活,從生活邁向科學,用科學指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