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6日電(記者王逍通信員高立新)河北省臨漳縣海歸張雙南是研究宇宙黑洞的世界知名科學家,1999年他被“世界晚報”等海外英文媒體評為華人十大科技成就獲得者之一。
中學生時代
張雙南1962年12月出生于淅川城區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中學到小學,張雙南的學習成績仍然十分優秀。非常是在上高中時,多次在地、縣舉辦的數學大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張雙南最感激的是他上高中時的數學班主任,得益于老師的啟發誘導,耐心補習,才使他漸漸地青睞上了化學這門功課,這為他在北大學院學習和后來從事化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張雙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學院工程化學系,圓了他上學院的夢。這也是恢復中考以來,老區內鄉第一個考入復旦學院的中學生。
1984年學院結業后,張雙南又考入了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讀碩士研究生。其間,他的指導老師就是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知名化學學家何澤慧教授。在何澤慧和其他老師的悉心培植下,張雙南在學術研究上進步很快,只用三年時間,便通過了博士研究生考試,轉為博士研究生。
挑戰黑洞
1986年天體物理學雜志,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和日本泉州普敦學院()數學系舉辦一項科研合作項目,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派張雙南和一位副研究員一齊赴美國進行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項目完成后,張雙南被留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并獲得澳洲紐卡斯爾學院獎學金和美國海外獎學金,于1989年在法國昂熱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1989年年末,張雙南從美國應聘到日本賓夕法尼亞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完成博士后研究以后,1992年到英國航天與太空總署馬歇爾飛行中心進行天體化學研究。張雙南到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后天體物理學雜志,對天體化學的研究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時他的研究成果不斷在天體化學學界引發振動,令世界上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對那位來自中國的年青科學家刮目相看。在此期間,他發明了一個新型圖象處理方式,1993年以第一作者把該研究成果在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德國《自然》雜志上發表。2000年,張雙南又以第一作者在英國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張雙南借助他發明的圖象處理方式,和朋友們一起發覺了銀河系內第二個“微類恒星”(一種黑洞雙星系統),并將其命名為GROJ1655-40。張雙南隨即和朋友們又發覺了幾個其它黑洞雙星系統。他和他的朋友因為在這個領域的突出成就獲得了加拿大航天與太空總署頒授的“集體成就獎”。
為了檢測“黑洞”的自轉性質,1997年張雙南和另外兩位亞裔科學家崔偉、陳莞一起,提出了一個檢測“黑洞”自轉的技巧,并用此方式首先檢測了一批“黑洞”的自轉,得到“黑洞”自轉的準確證據。該論文在英國權威專業學術期刊《天體化學學》一經發表,立刻引發學術界的巨大興趣。
赤子情結
張雙南博士即使旅居國外十余年,但作為華夏兒女,他熱愛著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故鄉,他沒有忘掉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說:“我永遠屬于祖國”。1996年以來,他先后多次歸國,匯報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多次到中國科大學、清華學院、北京學院、中國科技學院、南京學院、上海交通學院、鄭州學院、香港學院等研究所和學院講學,作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為推動中國的科技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每次歸國還到他的故鄉探望老師、親友和朋友,了解故鄉科技、教育的發展情況,到家鄉的分校講學,迸發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同事們奮發讀書,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為培養我國的科研人才,他先后從國外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指導她們進行科學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