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即可收聽音頻
明天看到一則新聞,就是中科院教授化學家潘建偉與法國進行了兩套7600公里的通信,實現了2GB的通信,用時約75分鐘。 我不太清楚這兩個GB是什么概念,七十五分鐘是什么概念,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是非常罕見的,因為以前幾百公里都很難,但是現在通信量沒有那么大,現在有7600公里可以實現這些高效率的通信。 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但是在2018年的十大成果中,中國有一個團隊在化學方面已經取得了世界級的成果。 這個成果就是潘建偉的量子通信實驗。
我曾經問過中國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賢輝,如何看待潘建偉的量子熱。 他的觀點是,量子熱在愛因斯坦和玻爾之間仍然存在爭議。 玻爾也同意。 ,愛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但是現在量子通信是可靠的,但是量子力學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它使用哪個范圍。 如果全民都用量子力學,信息就無法監控,國家也不會允許。 這是他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當時也覺得是真的。 還有一件事,我還沒想明白,就是為什么像方舟子這樣的人極力反對潘建偉,非常討厭潘建偉,所以我想以后有懂行的同學可以解釋一下。
無論如何量子物理學之父量子物理學之父,這次潘建偉入圍2018年世界十大化學成就獎,說明他的成就已經逐漸獲得國際認可,而這次潘建偉卻躋身百位變革先鋒之列。 這是什么意思? 說明他的成就屬于國家層面,得到國家主流體系的認可,衛視也將他作為主要成就進行宣傳。 袁隆平手下有他,還有屠呦呦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科學家。
明天,我也會為潘建偉的團隊豎起大拇指,他們的國際認可。 未來我們也會關注這些偉大科學家的成果。 包括他有什么成就,背后的技術進步是什么,在中國有什么樣的影響,我覺得是這樣的。 因為中國目前缺少一位在西方最主流的科技領域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學者。 雖然屠呦呦獲獎,莫言獲獎,但屠呦呦獲獎是三五六年前的草藥獎,這在西方不被認為是主流。 莫言是作家,那么我們現在缺什么呢? 西方最主流的,比如數學和化學,包括經濟學,都可以拿獎。 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
明天,我在祝賀潘建偉院士的同時,也這樣評價他的成就。 也希望有不同看法的同仁可以互相交流。 謝謝你! 我是李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