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化學家,中國量子科學之父。 他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他叫潘建偉,一位在量子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曾在衛視《朗讀者》節目中說,“后來我才知道,我讀的是高中,我并沒有”沒想到會有這么簡單的科目,就是數學! 數學可能只對這樣一個天才來說是一門簡單的學科!
班級脫穎而出 7名中考狀元
1970年,潘建偉出生在湖南省永康市東陽縣的一個村子里。 他從小就調皮搗蛋。 除了上課曠課,他還拉過女生的頭發量子物理學之父,但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墊底的。
后來,他的媽媽看不下去了,把他帶到了市區的武寧鎮小學,希望他能在更好的學習環境中努力學習。 可到了市區的一所學校,潘建偉悲哀地發現,自己的英語基礎很差,連英語都沒學過。
但幸運的是量子物理學之父,他遇到了自己喜歡并陪伴了他一生的學科——物理。 他發現在數學中,很多東西都可以用同一個公式推導出來,這極大地激發了他的興趣,同時他暗暗下定決心,上大學一定要學化學。
中學就讀于東陽學校的潘建偉,因英語和德語成績不佳而受阻。 他想要實現當年的夢想,成功的幾率很小。 然而,他并沒有放棄。 他每天晚上閱讀美國散文和節選,并向他的老師和朋友詢問英語知識。 目的是為了彌補這兩科的成績。
但僅此而已。 憑借積極學習、永不放棄的意志,他于1987年通過中考,順利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學院近代化學系。
不過,他覺得自己的成績還不錯。 到了學院,他才發現班上有七名中考狀元的中學生。 這讓潘建偉被狠狠揍了一頓,但他也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在化學系闖出名堂。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考成績平平的潘建偉竟然在一個擁有7名尖子生的班級中脫穎而出。 除了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學士和碩士學業外,他還獲得了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拒絕諾獎得主導師,選擇普通院士
潘建偉并不急于選擇研究方向和導師,但他心中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學好最先進的技術,然后回國報效祖國。
于是他沒有聽從身邊人選擇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導師,放棄了鍍銀而一帆風順的學術道路,而是跟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院長塞林格(后來成為世界級的量子熱大師,以及曾任英國科技大學教授()。
隨后潘建偉來到法國維也納學院,第一次見到導師時,被問:“你想做什么?” 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回答,而是帥氣地說:“我以后要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量子化學實驗室。”
1997年以第二作者在《自然》雜志發表量子態隱形傳態論文,被《科學》雜志列為當年全球十大科技進步之一。
1999年,潘建偉博士畢業后打算回國創辦自己的量子實驗室。 但此時國外沒有大學愿意給他資助,他只好申請了美國幾所大學的教職,掙錢繼續他的量子研究。
不久之后,潘建偉關于量子態隱形傳態的論文被《自然》雜志評選為“上個世紀21篇化學經典論文”之一,在國內外引起巨大震動。 趁著這個機會,潘建偉迅速回國遞交了研究申請,最終獲得批準。
別浪費時間和方舟子爭論了,走上科研之路
回國后,潘建偉開啟了科研之路,帶領中國量子領域走向世界舞臺。
但是,方舟子卻覺得潘建偉不守規矩。 他不遵守“長江學者”每年在國外工作九個月的規定,而是長期在美國工作。
潘建偉直言“有一半時間在美國”,他還憤怒反駁說,美國有技術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學不會。 我們仍然遵守規則,每年在國外呆9個月。 這沒有任何意義。
面對這么多的流言蜚語,潘建偉根本沒有時間去理會。 相反,他專注于科學研究,并通過他的成就回應社會批評。
事實證明,近年來,潘建偉幾乎包攬了數學和量子領域的所有獎項,就連新設立的“墨子量子獎”明年也將收入囊中。 在他看來,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出一些成績,為祖國的科技進步做出貢獻,是一名科研人員最幸福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