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數學基礎考試中心合格證【課堂題版】
第一章 機械運動
第一節 寬度和時間檢測
1、單位:
(1)基本單位:寬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2)單位換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1小時=60分鐘=3.6×103秒。
2、檢測工具:寬度檢測工具為標尺; 時間檢測工具是秒表。
3、秤的正確使用:
(1)刻度不能下沉,有刻度線的一側應靠近被測物體;
(2)讀數時,視線應面向刻度線;
(3) 需要估計并讀取分度值的下一位;
(4) 記錄結果,包括測試結果和單位。
4、偏差:
(1) 定義:檢測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距。
(2)減少偏差的途徑:對多次測試進行平均、選擇精密的測試工具、改進測試方法。
(3)特點:偏差無法阻止(填寫“可以”或“不能”),只能減少; 錯誤是可以預防的(填寫“可以”或“不能”)。
第二節 運動描述
1.機械運動:在數學中,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
2、參考對象:預先選定的作為標準的對象。
3、動靜判斷:若物體相對于參考物體的位置不變,則該物體靜止; 如果物體相對于參考物體的位置發生變化,則該物體處于運動狀態。
4. 相對性: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取決于所選的參考物體。 所選擇的參考對象不同,同一對象的運動也可能不同,因此對象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第三節 移動速度
頭等艙率
1.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
(1)比較同一時間的距離,距離遠的移動得更快。
(2)比較相同距離的時間,時間越短,移動速度越快。
2. 費率:
(1)定義:數學上,距離與時間的比值。
(2) 式:v=; 尋道距離:s=vt; 尋道時間:t=.
(3)單位:米/秒(m/s)、公里/小時(km/h),1m/s=3.6km/h。
第二類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勻速直線運動。
(2) 特點: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移動相同的距離。
2、變速直線運動:
(1) 定義: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2)特點: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距離不相等。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簡單反映物體運動的速度。
②計算公式:v=。
第四節 平均檢測率
1、實驗設備:斜面、小車、秒表(測量時間)、刻度尺(測量距離)。
2、實驗原理:v=。
3、實驗裝置:
4、實驗過程:
(1)保持坡度很小。
(2)將卡車放在坡頂上,將金屬片放在坡底上,檢測卡車將通過的距離s。
(3) 檢測卡車從坡頂滑下至撞到金屬板上的時間t。
(4) 根據公式計算平均速度:v=。
第 2 章 聲學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形成和傳播
1、聲音的形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形成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需要介質來傳播。 二氧化碳、液體、固體都可以傳播聲音,但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傳播速度:15℃時,空氣中波速為340m/s; 正常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較快,其次是液體,在二氧化碳中傳播較慢。
4、回聲:說話者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聲音。
第二節 聲音的特征
1、聲音特點:
(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音調:指聲音的強弱,與振動幅度有關。 振幅越大,音調越強;
(3)音質:指聲音的品質和特性,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2、聲音的分類:
(1)人耳感知聲音的頻率范圍:20~;
(2)超聲波:頻率低于20000赫茲的聲音;
(3)次聲波:頻率高于20赫茲的聲音。
第三節 聲音的使用
1.聲音和信息:
(1)關系:聲音可以傳達信息。
(2)應用:蝙蝠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 使用B超檢查身體; 使用聲納系統偵察海洋深度等。
2.聲音和能量:
(1)關系: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2)用途:用超聲波清洗精密機械; 用超聲波去除灰塵; 用超聲波去除人體內的囊腫。
第四節 噪聲危害與控制
1、噪音的危害:
(1) 定義:
①從數學角度來說,發聲體__不規則__振動時形成的聲音。
②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__休息__、__學習__和__工作__的聲音,以及__干擾人們想聽的聲音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2)級別:人們用__分貝__(符號)來表示聲音強度的高低。 這是人類所能看到的最微弱的聲音。
(3)環境聲音控制: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 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 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
2、降低噪音的方法:避免噪音__形成__—阻擋噪音__傳播__—防止噪音進入__眼睛__。
第三章物質狀態的變化
第1節溫度
1. 溫度:
(1)攝氏溫度:用符號t表示,單位為攝氏度,單位符號為℃。
(2)攝氏溫度的調節:在標準大氣壓下,冷水混合物溫度設定為0℃,沸水溫度設定為100℃。
2.溫度計:
(1)原理:常用的濕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特性制成的。
3.溫度計:
(1)檢測范圍:35-42℃。
(2) 分度值:0.1℃。
(3)使用:可以讓人體讀數,使用前搖晃幾下。
第二節 熔化與熔化
在第一堂課中融化和融化
1. 融化和融化:
(1)熔化:物質由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熔化過程吸收熱量。
(2)熔化: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熔化過程放出熱量。
2、晶體和非晶體:
(1)水晶:水晶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收熱量,但濕度保持不變,并有固定的熔點,如:冰、海浪、各種金屬等。
(2)非晶質:熔化過程中,只要不斷放出熱量,濕度就會不斷上升,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如:蠟、松香、玻璃、瀝青等。
第二課熔化熔化圖像及應用
1、晶體熔化及熔化圖像:熔化或熔化時,有一部分平行的時間軸,帶有(選擇“是”或“否”)熔點和熔點。
2、非晶熔化圖像:熔化時,溫度隨時間逐漸降低; 熔化時,溫度隨時間逐漸降低,無(選擇“是”或“否”)熔點和熔點。
第三節 氣化與液化
第一節課時的氣化
1、氣化:
(1)定義: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凸面鏡成像規律實驗,氣化過程需要放熱。
(2)氣化的兩種形式:沸騰和蒸發。
2、煮沸:
(1)特點:在一定濕度下,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劇烈氣化。 液體沸騰時其體溫保持恒定。
(2)現象:水沸騰時,大量氣泡上升并變大凸面鏡成像規律實驗,破裂至海面,釋放出水蒸氣。
(3)定律:液體沸騰時,必須不斷放出熱量,但濕度保持不變。
(4)液體沸騰條件:濕度達到沸點,不斷放出熱量。
(5) 沸點:液體開始沸騰時的體溫。 不同的液體有不同的沸點。
第二類蒸發液化
1、蒸發:
(1)定義:在任何水溫下均可發生的氣化現象;
(2)特點:只發生在液體表面,需要吸熱。
2、液化:
(1)定義: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
(2)特點:該過程釋放熱量;
(3)液化形式:冷卻壓縮二氧化碳。
第四節 升華與凝華
1、升華:
(1)定義:物質由固態直接轉變為氣態的過程,升華過程需要放熱。
(2)現象:冷凍的制服變干,燈泡內的燈絲變細。
(3)升華放熱的應用:用干冰和人工降水冷凍物品。
2、升華:
(1)定義:物質由氣態直接轉變為固態的過程,凝華過程需要吸熱。
(2)現象:霜雪的產生、霧凇的產生。
3、講述生活中身體狀態變化的現象
雪凝結露液化云液化冰瀑布凝結陽臺冰花凝結霜凝結
大雨融化干冰產生升華液氮產生熱量汽化“白色氣體”液化
燈泡變黑 升華凝華 冬季雪人收縮 升華
第4章光現象
第一節 光的線性傳播
1. 光傳播:
(1)光源:能發光的物體。 如:太陽、螢火蟲、發光的燈、燃燒的蠟燭等。
(2)傳播路徑: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傳播的軌跡和方向。
(4)現象:針孔成像、陰影、日食、月食動機、激光準直等。
2、光傳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很接近c,光在底部的速度水的速度約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約為c。
第2章
光的反射
第一課 光路反射定理可逆性
1、光的反射現象:當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又返回到原來的介質上。
2、光反射定理:
(1)共面性:反射現象中,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均在同一平面內。
(2)一側: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別位于法線的左側。
(3)等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可逆光路: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2課年反射定理的應用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
(1)定義:平行光束照射后,平行于光滑鏡子反射回來的現象。
(2)危害:造成光污染等。
2、漫反射:
(1)定義:凹凸不平的表面將平行入射光向各個方向反射。
(2)應用:由于漫反射,我們可以從各個方向看到物體。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第一課探究平面鏡的成像規律
1.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1)選擇較暗的環境(選擇“較暗”或“較亮”),成像清晰,便于觀察。
(2)應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填寫“較薄”或“較厚”),以防止“重影”現象。
(3)兩根蠟燭的大小完全一樣,目的是方便比較物體的大小關系。
(4)實驗時,玻璃板與桌面垂直,使蠟燭和蠟燭的圖像處于水平面,從而完成實驗。
2、平面鏡成像特性:
(1)等大小:圖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2)等距:像和物體距平面鏡的距離相同。
(3)垂直: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4)對稱性:像和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5)成像:平面鏡形成實像。
第二類平面鏡的成像規律及應用
1、平面鏡成像應用:
(1) 轉化為大小相等的圖像。 如:家里的儀器穿衣鏡、牙醫用來檢測磨牙的小鏡子等。
(2)減少空間感。 如:小店墻上的平面鏡。
2、凸面鏡和凹面鏡的應用:
(1)凸面鏡:
①對光的作用:對光有發散作用。
②用途:車輛后視鏡、街道路口反光鏡等,可以起到擴大視野的作用。
(2)凹面鏡:
① 對光的作用:對光有匯聚作用。
②用途:汽車頭燈反光罩、太陽灶等。
第四節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
(1)當光從空氣傾斜入射到水底或其他介質時,折射光向法線方向偏轉,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當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
(3)當光從空氣垂直入射到水底或其他介質時,傳播方向保持不變。
2、可逆光路: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常見折射現象:池水變淺、海市蜃樓、彩虹、牙簽“斷”在水中等。
第五節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可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 可見,白光是各種顏色的混合光。
2、色光的三基色:紅、綠、藍。
3.不可見光:
(1)紅外線與溫度有關,如:紅外夜視儀、電視遙控器等。
(2)紫外線:可促進骨骼生長、殺菌、使熒光物質發光等,如:驗鈔機、消毒燈等。
第五章 鏡頭及其應用
第一節 鏡頭
1. 鏡頭: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會聚光線的透鏡。
(2)凹透鏡:中心細、邊緣粗、能發散光線的透鏡。
2.鏡頭相關概念:
(1)光學中心:鏡片的中心。
(2)主光軸:穿過光學中心并垂直于透鏡平面的直線。
(3)焦點: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會聚于一點,該點稱為焦點,記為F。
(4)焦距:焦點到光學中心的距離,用f表示。
第二節 生活中的鏡頭
1、相機:鏡頭相當于凸透鏡,物體遠離相機鏡頭,形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2、投影儀:鏡頭相當于凸透鏡,物體距離投影儀鏡頭比較近,形成倒立放大的虛像。
3、放大鏡:屬于凸透鏡。 適當調整放大鏡與物體的距離,可以形成正立、放大的實像。
4、虛像與實像:
(1)虛像:虛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圖像,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
(2)真實圖像:人們可以看到但不能在光幕上呈現的圖像。 它不是凸透鏡形成的實際圖像。
第三節 凸透鏡成像定律
第一堂課,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
1、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探索:
(1)實驗時蠟燭火焰、凸透鏡和光幕的中心處于同一高度,使凸透鏡形成的圖像位于光幕的中心;
(2)實驗中采用蠟燭火焰作為成像對象,因為蠟燭火焰是光源,可以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圖像;
(3)實驗應在黑暗環境下進行,以便于觀察蠟燭火焰的圖像。
2、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 (u)
像距(v)
像大自然一樣
u>2f
F
倒置、縮小的虛像
u=2f
v=2f
倒立的等距虛像
F
v>2f
倒置、放大的虛像
u=f
無成像
你
正立、放大的實像
第二類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應用
1、相機:倒立縮小的虛像,物距u>2f,此時膠片到鏡頭的距離為f
2、投影儀:倒置放大虛像,物距fv>2f。
3、放大鏡:形成正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為u,像距v>u。
4、分界點:1倍焦距點是虛像和實像的分界點,2倍焦距點是大像和小像的分界點。 簡單地說:“1焦段虛實,2焦段大”。 即:uf時,成為虛像; 當u>2f時,成為縮小的虛像; 當u=2f時,成為等大小的虛像; F
第四節 耳朵和太陽鏡
1、人耳的原理:人耳的鞏膜和結膜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黃斑相當于光幕,形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2.斜視和弱視:
(1)斜視:光線經鞏膜會聚于黃斑前,用凹透鏡矯正;
(2)近視:光線經鞏膜會聚于黃斑后方,用凸透鏡矯正。
第五節 顯微鏡、望遠鏡
1、顯微鏡:物鏡和目鏡都相當于凸透鏡。 經過目鏡后,形成倒立放大的虛像,物鏡的作用就像普通的放大鏡一樣。
2、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目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形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再加上物鏡的放大倍數,視角可以顯得非常大。
第 6 章質量和密度
第一節 質量
1. 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量。
(2)基本單位:kg(公斤); 單位換算:1t=; 1公斤=
1000g=1×106mg。
(3)性質: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與物體的狀態、形狀、空間位置無關。
2、檢測質量的工具:天平是實驗室常用的檢測質量的工具。
3、天平的使用:
(1)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測量范圍;
(2)使用前,將自由碼移至刻度上端“零”刻度線處; 調節平衡螺絲,使指針尖端與表盤中心刻度線對齊;
(3)將被稱量的物品放在左板上,砝碼放在右板上;
(4)物體的質量=重物的質量+游泳規范的指示;
(5)稱重時必須用鉗子夾住。
第 2 節 密度
1、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對于同一物質的不同物體,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個恒定值。
(2)對于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之比通常不相等。
2、密度:
(1)定義: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
(2) 估計公式:ρ=;
(3)單位:kg/m3和g/cm3,1g/cm3=1×103kg/m3。
第三節 檢測物質的密度
1、量杯的使用:
(1)用途:檢測物體的體積;
(2)閱讀時視線與凹面頂部或凸面底部平齊。
2、密度檢測:
(1)原理:ρ=;
(2)測量固體密度的方法:
①用天平測量固體質量m;
②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讀出體積V1;
③用細鐵絲將固體扎緊,浸入燒杯中,讀出總體積V2;
④計算固體的密度:ρ=。
(3)測量液體密度的方法:
①用天平稱出燒瓶和液體的總質量m1;
②將燒瓶中的液體放入量杯的一部分,讀取滴定管中液體的體積V;
③用天平測量燒瓶及剩余液體的質量m2;
④計算液體的密度:ρ=。
第四節 人口密度和社會生活
1. 密度和溫度
(1)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 常見物質中,二氧化碳的熱脹冷縮最為明顯,其密度受溫度影響最大; 通常,固體和液體的熱膨脹和收縮不像二氧化碳那么大,因此它們的密度受溫度影響較小。
(2)水的異常膨脹:
①水的異常膨脹:當水的體溫在4℃以上時,遵循熱脹冷縮規律; 當水的溫度低于4℃時,遵循熱膨脹和冷膨脹定律。
②水的密度與溫度的關系:當濕度低于4℃時,水的密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 當溫度高于4℃時,水的密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水的密度最高。
2、密度與物質鑒別:利用樣品密度來鑒別物質,原理為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