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測量.doc》由會員共享,可以在線閱讀。 更多相關《平均速度測量.doc(3頁珍藏版)》請在教育圖書館搜索。
1、車翔學校八年級數學科目一課一研一一般項目教學時間第三周第二課時教研主任簽字:碩士及后備人:王魯峰教學內容(主題):測試平均速度 課程類型:新講座 教學目標:學習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確檢測時間和距離,計算平均速度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設計,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掌握使用化學儀器秒表、秤的基本技能。 通過實驗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可以簡單地估計時間和距離。 體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整個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讓中學生正確地用秒表和刻度尺測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難點:教學目標的組織和實施。 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實驗探究法。教具設計:多媒體視頻(劉翔在雅典舉杯)、斜面(帶刻度)、手推車(或小球)、刻度、手表(或停止)手表
2.)、金屬板材。 新課介紹場景創作視頻播放:劉翔在雅典全運會奪冠。 2004年冬奧會上,中國飛人獲得110m欄世界亞軍,這表明中國人在短距離慢跑方面也具備世界一流水準。 你知道劉翔跑得多快嗎? 中學生觀看視頻,回憶劉翔捧杯的美好瞬間,猜測劉翔的動作速度。 (設計意圖:從生活到數學,通過具有歷史意義的劉翔杯,吸引中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新課教學知識點一:實驗原理 1、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什么劉翔的110m欄? 2.實驗中使用了哪些檢測工具? (設計意圖:從新課介紹到實驗原理,自然流暢,結合實驗原理幫助中學生了解實驗中需要的測試工具。)中學生根據實驗原理進行匯報結合實驗原理報告實驗中所需的兩項測試
3. 工具。 知識點2:設計實驗1、你能結合實驗臺上的設備設計一個檢測卡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嗎? 2、實驗過程中,斜率應該大一點還是小一點? 為什么? 3、金屬片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 怎樣才能讓檢測時間更加準確呢? (設計意圖:培養中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流程、合作溝通的能力,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為實驗的順利進行鋪平道路。)實驗臺上的實驗設備,交流討論實驗流程。 考慮并討論斜坡坡度對實驗的影響。 思考和討論金屬片的作用,并了解為了使測試結果更加準確,應在測試前練習幾次。 知識點3:進行實驗1、保持坡度為小坡度,將卡車放在坡頂,將金屬片放在坡底,測量卡車將通過的距離S1
4.、S2、填寫表格。 2、測量卡車從坡頂滑下并撞到金屬板上的時間t1和t2,并填寫表格。 距離運動時間平均速度S1=t1=v1=S2=t2=v2=1,組織中學生動手實驗,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進行巡回指導。 2、注意事項:檢測卡車沿斜坡下降的平均速度時,坡度應保持較小,主要是為了便于檢測卡車的移動時間。 3. 選出兩個優秀小組進行展示和報告。 (設計意圖: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動手實驗能力,通過分工與合作,培養中學生相互協調、收集數據和估算的能力,制定嚴謹的科學) 考試前,中學生練習用秒表測試卡車運動的時間。 然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檢測到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最后展示報告實驗流程。知識點4:分析論證
5、變速直線行駛的卡車,不同距離的平均速度通常不同。 1、組織中學生估算不同階段卡車的平均速度。 2.指導中學生分析歸納實驗推論。 (設計意圖:培養中學生通過現象看到數據本質的能力,從而獲得變速直線運輸不同階段平均速度之間的關系。)中學生估算卡車的平均速度不同的階段。 隨后分組討論,總結物體在變速直線運動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關系。 知識點五:溝通與評價 1、實驗設計是否存在不合理、不足、不健全的地方? 2、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什么錯誤? 你是怎么解決的? 有哪些經驗可供其他人借鑒? 3、測量結果可靠嗎? 哪些激勵因素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培養中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學會用書面或口頭敘述自己的觀點,養成善于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和評價,各組提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寶貴經驗,分析實驗偏差。 改變黑板設計的使用: 1.4 檢測平均速度 1. 實驗目的:檢測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2. 實驗原理:V=S/t 3. 實驗設備:軌道坡度、小車、秤、秒表、擋板。 4、實驗步驟:作業與練習:練習冊教學反思:應增加額外注意事項:多次測試求平均值; 坡度不宜太大或太小,檢測距離:從車頭到車頭。 使用班主任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