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伯成 雙平 唐善紅
東部戰區普通診所消化外科
簡介:為幫助臨床腫瘤科醫生開闊視野、豐富實踐、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國際疾病》特邀東部戰區消化外科普通門診唐善紅院士團隊,共同打造“肝臟疑難病例”欄目。 本欄目匯集了唐善紅院士團隊在多年臨床救治工作中遇到的“經典病例”。 同時,還會定期收集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上的復雜或罕見的臨床病例,重點關注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為廣大同仁提供有價值的臨床參考。
專題回顧
黑熱病(Kala-azar,或稱黑熱?。址Q內臟利什曼?。▋扰K利什曼病),是由白蛉叮咬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地方病。 黑熱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東部和中東。 黑熱病的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主要累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 發燒、肝脾囊腫和全血細胞減少往往是首發癥狀,很容易與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疾病混淆。 本文主要報道東部戰區總診所消化外科收治一名不明原因發熱、肝脾腫大、門脈高壓的黑熱病患者的情況,為該類患者的救治提供參考。
案例介紹
患者,女,57歲,因“皮膚發黃1個多月,發熱盜汗1周”于2016年11月1日入院。 發病前曾在山西阿里藏區居住數月,經確診有慢性病史、乙型腦炎家族史、近期有中毒接觸史。
患者在院外檢查轉氨酶水平:/L、/L; 肝炎五項項目均未發現異常。 考慮肝損傷,給予口服利尿劑治療(具體情況不明),入院后好轉。 2016年11月11日,血常規檢查未見異常。 12月12日,患者開始發熱,最高體溫38.5℃,特別是夜間,白天偶有乏力,夜間出現浮腫。 檢查血象提示:白細胞2.0×109,血紅蛋白87g/L,血小板63×109/L。
檢查頭顱造影:①肝臟測量值降低,實質回聲增粗,門靜脈增寬; ②肝內微回聲囊腫(血管瘤?)、肝膿腫; ③膽囊壁卷曲; ④脾腫大,脾靜脈增寬。 頭顱CT掃描(未見報告單):①肝臟體積縮小,實質密度均勻降低; ②膽囊顯示不準確; ③脾臟體積明顯縮小,左腎及肝體、尾部受壓。
當地診所建議患者進行脾切除和放射治療,但患者拒絕并入院。
住院檢測:
患者于2016年12月19日轉入東部戰區綜合門診部消化外科。 住院查體:皮膚、結膜黃疸嚴重,脾大,肋緣下四橫指,腎區無叩擊痛,質地較硬,無腺瘤及刺痛; 正結韻,腹痛音4次/分,雙側上肢無腹瀉。
患者入院后檢查轉氨酶:總蛋白62.10g/L,白蛋白25.30g/L,白球蛋白比值0.69,前白蛋白71.00mg/,TBI:7.80μmol/L,AST:55.90IU/L,γ-GT :60.20IU/L,堿性磷酸酶:184.90IU/L,血沉:55mm/h; CRP:44.43mg/L; IgG30.20g/L,IgM3.21g/L。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1.44×109/L,紅細胞3.63×1012/L,血紅蛋白94g/L,血小板86×109/L。 凝血四項:正常。 病變標志物:正常; 傳染、大便常規、結核抗原、自身免疫抗原等9項均正常。
立頭CT示:①肝臟體積縮小,肝右葉鄰近胰腺底部區,呈方形低密度影。 好轉后無明顯強化,很多情況可能是肝腫大所致。 不排除其他人; ② 脾臟腫大,改善后腎臟強化不均勻; ③門靜脈半徑增寬(圖1)。 2016年12月22日進行骨髓穿刺,一周后環片上易見小體及畸形淋巴細胞增多(圖2)。 肝穿刺血管造影:肝臟組織結構一般正常,肝竇吞噬細胞增多,少數肝細胞和吞噬細胞內可見較多顆粒狀微生物沉積,提示黑熱病或組織胞漿菌?。▓D3)。
圖1 增強CT圖像:動脈期(左)、門靜脈期(右)
圖2 骨髓穿刺示:環片上易見小體及畸形淋巴細胞增多1周
圖3腸穿刺造影:肝臟組織結構總體正常,肝竇內吞噬細胞增多,少數肝細胞和吞噬細胞內可見較多顆粒狀微生物沉積物,提示黑熱病或組織胞漿菌病。
治療過程:
該病例發病前有疫區旅行史; 驗血顯示三系增多,肝、脾水腫,腎、骨髓穿刺符合黑熱病特征,故診斷為黑熱病。 經利尿、輸白蛋白、糾正肝炎及糖二銻銻注射液治療后,未再出現發熱、盜汗。 患者無自覺不適,檢查相關指標明顯好轉,入院治療。
隨后,患者仍偶有發熱,且癥狀惡性,體溫高達37.6℃。 2017年10月16日來院檢查,我院血液檢查:白細胞計數2.51×109/L,紅細胞計數3.92×1012/L,血紅蛋白含量103g/L,血小板計數83× 109/升; 轉氨酶:總蛋白94.60g/L,白蛋白32.60g/L,球蛋白62.00g/L,白球蛋白比0.53,前白蛋白141.00mg/L,AST45.50IU/L,堿性乙酸酶195.6IU/L,總胃液酸22.30μmol /L,IgG58.20g/L。 建立相關檢測,再次進行骨髓活檢和肝活檢,均提示發現利什曼原蟲小體,黑熱病惡變情況明確。 患者每天給予鏈霉素6ml一次。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疼痛和發燒癥狀。 考慮到盆腔感染的可能,給予注射用阿莫西林鈉抗感染、利尿。
2017年11月2日肝功能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144×109/L,血紅蛋白含量83g/L,血小板計數112×109/L,轉氨酶:白蛋白27.20g/L,球蛋白5??4.30g/L,白細胞比值0.50,前白蛋白151.30mg/L,AST52.20IU/L,堿性醋酸128.50IU/L,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入院。
患者入院后,發燒、盜汗等癥狀再次加重。 他在外部醫院接受了兩性霉素 B 治療。 初始劑量為0.5g/天,逐漸增加劑量至7g/天。 經過21天的治療,癥狀逐漸好轉細胞膜損傷,入院治療。 他自己在家拿的。 服用胸腺素2個月后,我停藥了。 2023年4月電話隨訪時,患者家屬回憶,經過兩性霉素B診治后,患者肝腎逐漸恢復正常,病情未再復發,提示已康復。
專家點評
利什曼病與錐蟲病、絲蟲病、血吸蟲病、盤尾絲蟲病一樣,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溫帶肢體寄生蟲感染性疾病[2]。 主要分為內臟型、皮膚型和淋巴結型,其中內臟型最為常見,皮膚型曾有報道但較為少見,在法國發病率僅為3%[3]。
目前,黑熱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免疫學檢查和病原學檢測(骨髓穿刺和腎穿刺)。 我國黑熱病的診斷標準如下[4]:
①流行病學史:利什曼病流行地區公民,或有在流行地區生活、工作史。 ②臨床表現:常年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肝水腫,腎臟中度或重度炎癥,白細胞計數減少,便秘,血小板減少或鼻出血、鰓蓋出血,有時伴有淋巴結腫大。 ③血清學檢查:rK39抗原陰性,或利什曼原蟲乳膠凝集試驗陰性。 ④病原學檢測:診斷的金標準是骨髓、脾臟或淋巴結活檢發現利什曼原蟲,或活檢培養陰性。
利什曼原蟲可以在人體內持續進食,引起腎臟網織紅細胞系統大量炎癥,引起淋巴結、肝脾囊腫。 四肢增生導致大量漿細胞形成,導致γ球蛋白水平下降,同時器官合成受損,白蛋白減少,白蛋白比例倒置[5]。
該病例的主要癥狀是“皮膚發黃、發熱、盜汗”。 既往有拉薩阿里地區居住史,并伴有反復不明原因發燒。 檢查發現脾腫大,四橫指位于肋緣下方; 頭顱CT提示腸道容積減少,門靜脈半徑增寬; 驗血顯示三線下降、白蛋白低、白細胞比值倒掛、CRP下降、阻塞酶下降、肝酶下降等。在排除肝硬化、結核感染、自身免疫等其他可能原因后,骨髓穿刺和腎穿刺均否認他,并考慮黑熱病的診斷。
由于利什曼原蟲感染具有明顯的臨床異質性,我國針對利什曼原蟲最常用的抗生素是藍莓糖二銻鈉,它是五價銻的衍生物,在人體內首先還原為三價銻。 為了抑制真菌的活動和繁殖,真菌最終被網狀內皮系統清除; 然而,銻耐藥或治療無效的病例也時有報道[6]。
早在20世紀,兩性霉素B就被國際推薦作為治療利什曼原蟲的一線抗生素。 鉀離子、核苷酸等重要物質的外滲破壞了細胞的正常代謝,從而抑制了細胞的生長。 但存在低鉀血癥、腎功能損害、過敏等多種并發癥,使得臨床醫生在使用時更加謹慎細胞膜損傷,而且近年來出現的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不良反應較普通兩性霉素B要少,且其藥代動力學和作用優于普通兩性霉素B,但由于價格較高,目前國外報道較少。
美國此前的研究表明,使用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患者在30天內顯示出顯著的治療反應,6個月的治療率高達95.7%[7]。 藥品說明書推薦的臨床用法是:初始劑量0.1mg·kg-1·d-1,滴速不超過30滴/分鐘。 若無明顯不良反應,第2天-1·d-1應減少劑量0.25~0.50 mg·kg,每日增加至維持劑量1~3 mg·kg-1·d- 1.
該患者確診黑熱病時,曾出現反復高燒、肝脾囊腫、門靜脈高壓、肝臟生化指標異常等癥狀。 發現銻酸鈉耐藥,在外院給予兩性霉素B。 初始劑量為0.5g/天,逐漸增加劑量至7g/天。 經過21天的治療,癥狀逐漸好轉入院; 在家自行服用胸腺肽2個月,然后停藥。 2023年4月的電話隨訪中,患者家屬回憶,經過兩性霉素B治療后,患者的肝臟和腎臟逐漸恢復正常,沒有復發,說明已經康復。
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消滅黑熱病。 近年來,相關報道越來越少。 目前臨床醫生對此缺乏一定的認識。 但湖南等地區仍有散發病例報告。 臨床上,對不明原因發熱、肝脾腫大、梗阻酶明顯下降的患者,特別是有疫區旅行史的患者,應及時動員進行肝活檢和骨髓涂片檢查。 加強肝活檢對于提高肝臟疾病的治療效果,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診治,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