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既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組織。 小米創始人雷軍特別喜歡說“商業的本質是提高效率”。
然而,作為全球公認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該標準大量提及有效性完成效率定義,卻很少提及效率。 難道說質量管理體系不注重效率嗎? 這是我們第六期內審班的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有效性? 這個定義在《質量管理基礎知識和術語》中給出——有效性是完成計劃活動并獲得計劃結果的程度。
當我們拆解這個定義時,不難發現,前半部分是“完成計劃的活動”,也可以理解為合規; 下半年是“取得計劃成果”,即實現目標。
那么什么是效率呢? 效率是所取得的成果與所使用的資源之間的比率。 例如,工作效率是指工作產出與投入資源的比率完成效率定義,俗稱投入產出比。 在我們的漢語詞匯中,每當出現“率”字的時候,通常都是一個比率,比如通過率、力量、速度、結婚率、生育率……效力、效率。 ,都是針對過程的某些特征的指標。 在討論效率之前必須先確定有效性。
這里你可能會問,為什么要先講效果,再講效率呢?
回到效率公式,分母是投入的資源,分子是取得的成果,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有效性。
那么請跟我回想一下,你通常會采取哪些做法來提高效率?
你會考慮減少分母,分母就是投入的資源,比如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當有效性,也就是分子不變的情況下,分母越小,效率就越高。
我們以故事開頭的書法課為例。 小程和小可今年都將參加書法十級考試。 雖然有點功利,但我們以書法十級證書作為結果,即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資源呢? 例如:練習書法的時間、陪伴父母的時間、出行時間、學習書法的學費、學習工具和硬件的投資……等等。
假設小程和小可都獲得了書法十級證書。 小成離老師家比較近,去老師家上課5分鐘,而小可每周需要一個小時來回。 小程不需要父母陪伴,因為距離很近。 不僅小程需要接送,而且媽媽在2個小時的課程中也無處可去,只能在教室門口等待、查看手機;……相比之下那么,小程是否投入了更多的資源來學習書法呢? 稍微少一點? 即分母越小,效率越高。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討論效率的前提是什么? 這是基于有效性不為零的情況。 一旦有效性歸零,效率就失去了意義。
當美國和蘇聯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制定登月計劃,但是蘇聯的登月計劃失敗了,有效性降到了零,這個時候,你花多少錢已經不再重要了,你用了多少人,消耗了多少資源。 如果全部歸零,談效率就沒有意義了。
它是一個入門級標準,也是一個幫助組織生存的標準。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您需要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 但前提是,首先要保證有效性,才有機會競爭,也就是標準中提到的“能夠穩定地提供滿足客戶要求和適用法律法規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和“專注于達到期望。 處理結果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換句話說,有機會贏得競爭取決于效率,但如果你想進入一個領域并融入一個圈子,你至少必須有效率。 如果你連效率都做不到,你可能連競爭都沒有就出圈了。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再回頭看一遍標準。 你會發現,無論是PDCA、流程方法,還是基于風險的思維,都是圍繞著有效性,即生存第一。
作為標準的補充,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特別強調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現實的商業環境中,如果你不提,不注重效率,你就會被淘汰!
回到我們的問題:強調有效性的人很少提到“效率”。 是因為他們不注重效率嗎? 當然不是。 作為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保證的是有效性。 它不是一個讓你贏得市場、獲得行業地位的標準,而是一個讓你進入圈子并生存的標準。
沒有成效,效率無從談起; 以效益為基礎,商業的本質是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