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和方法: 6、熟悉秤的使用; 7、體驗探索同一物質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過程; 8、體驗運用思維方法建立科學觀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9. 學生理解溝通與合作的協作精神。 10. 通過接觸科學史和科學家,學生可以更加熱愛科學,熱愛探索,增強社會角色-4-11。 通過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學生可以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4、重難點分析要點: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5、每組學習設備包括:天平(2架); 重量(2盒); 標記(1 件); 薄膜(1組:不同體積的玻璃(3塊);肥皂(1組:不同體積);鋁塊(3塊);木塊(1組:不同體積的木塊(3塊);肥皂(1組:不同體積)不同體積的木塊(3塊);肥皂(1個) 6.評價設計 1.通過活動完成,實現目標6、7、9、10 2.通過活動完成,實現目標1 、 8、 9 和 10 實現。 4. 通過完成活動,實現目標 2、 9 和 11。 5. 通過完成活動,實現目標 2、 9 和 11。 完成,實現目標3、4、10 7.學習過程 8.學習過程-5-教學內容 教學簡介:講科學家的故事 新課程教學部分 1.密度概念的建立 活動 1.探索:同類物質,相同體積,質量相同嗎?不同物質,相同體積,質量相同嗎?猜分類:測量工具箱中相同體積物體的質量,以此來對物質進行分類,驗證并得出結論。
活動 2. 探索:如果相同物質的體積不同,其質量會如何變化? 通過實驗探索,利用數學模型尋找規律,測量工具箱中不同尺寸的相同物質的質量,以坐標的形式呈現直線特征,組內分析,與學生和學生交流,與老師交流和同學們,用數學知識分析質量體積比來確定數值! 活動3.探索:不同物質的比例之間有什么關系? 全班數據匯總,不同直線的斜度不同,說明質量和體積的比例不同! 分析得到的比例與物質的種類直接相關。 設計意圖是區分物質與其他物質:從王冠的故事出發,帶領學生追隨科學家的探索之路,發現科學的進步。 第1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下面用難度來逐層分解、深化。 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并將其與學生的預認知想法聯系起來,更直觀地運用學生已知的想法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注重多種形式的交流,注重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 特性為-6-。 介紹密度的概念,并說明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活動 4. 完成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定義、公式和單位。 采用的方法:閱讀課本、小組作業、小組內交流。 通過介紹最大和最小密度,獲得對密度的直接感知。 第二節 密度概念的應用活動 5. 解釋現象并解決問題。 我們常說“棉比鐵輕”,是不是意味著質量更小呢? 電視劇中被“砸”的演員真的受傷了嗎? 有什么問題? 活動6.識別物質(總結、測試、作業) 總結本課的內容,找到一種更簡單、更快捷的方法來識別物質,并以此作為本課的測試。
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后將自己的設計落實到實驗中,并親自測量是否是純金制成的。 本活動難度不大,可以由學生通過自學和合作完成,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對特征含義的理解還有待進一步加深。 通過介紹全碳氣凝膠,學生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與學生以前的觀念發生沖突,并用所學到的知識糾正錯誤的觀念,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合總結、測試和作業。 同時引入了返利,使本課成為一堂前后呼應、結構完整的課。 7. 黑板設計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 1. 物理意義:物質的特性 2. 定義:質量與體積的比 3. 公式: 4. 單位:kg/m 或 g/cm 8. 本課教學反思總體來看,教學目標的實現比較順利。 通過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理解材料特性的概念。 通過將學生在犯錯前已有的概念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嘗試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都能順利完成實驗。 一些沒有掌握操作技能的同學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疑惑、錯誤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整個課堂讓學生充分交流,認識到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重走科學家的探索之路,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7-學術情況分析 學生對這位科學家很熟悉,所以我選擇從這位科學家的故事開始,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通過本章第一、二節“質量”和“質量的測量”的內容,學生已熟練掌握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學生在二年級數學課和小學課本中就已經接觸過正比例的概念。 ,這極大地幫助了密度概念的建立。 以實驗、觀察、分析為手段,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學習新的知識“密度”。 每個小組乃至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效果分析:總體來說,本課順利達到了教學目標。 通過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理解材料特性的概念。 通過將學生在犯錯前已有的概念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嘗試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都能順利完成實驗。 一些沒有掌握操作技能的同學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疑惑、錯誤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整個課堂讓學生充分交流,認識到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重走科學家的探索之路,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在本章的前兩節中,學生已經了解了質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測量質量。 在此基礎上,本節將進一步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從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這是一堂典型的基于實驗探究的概念課。 -8- 課本首先讓學生認識到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銅塊、鋁塊、鐵塊)具有不同的質量初中物理密度,說明物質在這方面的性質存在差異。
然后,讓學生對“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進行探索。 利用研究結果使學生認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并且它們的比例是一定的。 不同的物質一般有不同的比例,反映了物質的一種性質。 這就引出了密度的概念: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稱為該物質的密度。 密度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物理概念。 它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今后研究物體的壓力、浮力和浮沉情況的基礎。 也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 評估練習:寫出一個簡單的方法,如何鑒別這塊黃金是否是純金(即如何測量密度)。 分析:不僅是回扣課前的內容,還結合實際問題的解決。 不再只是做一些測試題。 但要付諸實際應用。 同時,這也是下節課的內容,讓學生提前思考和預習。 課后反思 1. 總體而言,本次課程圓滿達到了教學目標。 通過遞進的問題引導初中物理密度,學生可以理解材料特性的概念。 通過將學生在犯錯前已有的概念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嘗試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都能順利完成實驗。 一些沒有掌握操作技能的同學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疑惑、錯誤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整個課堂讓學生充分交流,體會到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重走科學家的探索之路,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在實驗探索部分,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部分調查,然后采用圖片疊加和大數據收集的方法。 全班同學合作完成最后的實驗并總結結論,使結論更加具有普遍性。 性別。 3、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 我認為我這門課做得比較好。 請學生回答。 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每個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我都會及時插入一句“答案很好”和“干得好”。 我相信這可以激勵學生。 4、上課時,我總怕學生聽不懂,所以感覺一節課講得太多,留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時間較少。 5、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現在的學生習慣了動腦,很少寫字。 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上什么都懂,課下什么都忘記的現象。 如何引導學生養成課堂動腦動手的習慣,取決于日常的指導和訓練。 以上是我對《密度》教學的反思,有助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積累經驗,使課堂教學發揮作用,最終實現高效。 課程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課的描述如下: 科學探究:在“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中,“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進行實驗,并正確記錄實驗數據”。 分析論證中“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簡單分類和比較的能力”; “進行簡單因果推理的能力”。 科學內容: 1.2.3 通過實驗了解密度。
將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分析:課程標準中的行為內容是:密度。 分配給行為內容的動作動詞是:“理解”和“測量”; 課程標準中實現理解密度的途徑是“通過實驗”,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熟悉平衡-10-方法的運用,結合科學探究的要求,通過“探究關系”的實驗過程相同物質和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 基于因果推理總結密度的概念。 “理解”屬于理解層面。 為了讓學生理解密度,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理解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2.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3、講解時加深對現象中概念的理解; 4.嘗試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問題。 基于對課程標準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確定本課的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