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 想要學好物理,首先要掌握它的知識點。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第一冊物理知識點。 歡迎您閱讀和學習。
高一物理知識點1
1.薩菲羅斯
1.粒子:具有質量的點,用來代替物體。
2. 說明: (1) 粒子是理想化模型,實際并不存在。
(2) 物體可以簡化為質點的情況: ① 物體各部分的運動條件相同時(如平移)。 ② 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例如研究地球公轉)。
2. 參考系和坐標系
1.參考系:描述物體運動時用作標準的另一個物體。
闡明:
(1)對于同一個物體,如果使用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觀測結果可能會不同。
(2)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 其原理是使研究對象的運動變得簡單。 一般情況下,如無說明,均以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考系。
2、坐標系:為了定量研究粒子的位置和變化,在參考系上建立坐標系。 如果粒子沿直線運動,則以直線為x軸; 可以建立直角坐標系來研究平面上的運動。
3. 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某個時刻,用時間軸上的某個點來表示。 例如“3秒結束時”; 和“4秒開始時”。
2.時間: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線上的線段表示。
4. 位置、位移和距離
1.位置:粒子所在空間對應的點。 建立坐標系后,用坐標來描述。
2、位移:描述粒子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它是一個向量。 方向是從初始位置到最終位置。 尺寸是從初始位置到最終位置的線段的長度。
3、距離: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是一個標量。
5、速度與速度
1. 速度:位移與發生該位移所需時間的比值 (v= )。 它是一個向量,其方向與Δx的方向相同。
2、瞬時速度和瞬時速度:瞬時速度是指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的切線方向。 其大小稱為瞬時速度。 前者是向量,后者是標量。
3、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在變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在一定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所花費的時間之比稱為平均速度(v=)。 是矢量,其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而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所行進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比值稱為平均速度,是一個標量。
解釋:速度是矢量,速度是標量; speed描述了物體運動的速度和方向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大全,而只能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瞬時速度是瞬時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 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度才等于平均速度,即位移等于距離時。
6. 加速
1、物理意義:描述速度變化速度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 定義:速度變化與發生該變化所需時間的比率。
3.公式:a==
4.大小:等于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
5、方向:與速度變化方向相同。
6. 理解:注意區分速度(v)、速度變化(Δv)和速度變化率( )。 加速度的大小為 ,加速度的方向為 Δv 的方向
7. 速度、速度變化和加速度有什么區別?
速度等于位移與時間之比。 它是位移隨時間的變化率,描述物體運動的速度和方向。 也可以說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速度和方向。
速度的變化量描述了速度變化的程度。 它等于物體的最終速度和初始速度之間的矢量差。 它表示速度變化的大小和方向。 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變化的方向與初速度相同。 方向相同; 勻減速直線運動中,速度變化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速度的變化與速度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系。
加速度是速度變化與發生這種變化所需時間的比率。 也就是說,速度相對于時間的變化率在數值上等于每單位時間的速度變化。 它描述了速度變化的速度和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變化的大小和發生這種變化所需的時間決定,與速度本身的大小和速度變化的大小沒有必然聯系。
高一物理知識點2
基本規則
1、勻速直線運動:s=vt(v為常數),位移隨時間勻速增加。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即加速度不變; 運動過程中任意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是相同的。
公式:
vt = v0+ 在
s = v0 t + 1/2at^2
vt^2= v0^2 + 2as
s = (v0 + vt )t/2
△s=s(i+1)-si=aT^2
v(1/2)=V(平均值)=(vt+v0)/2
v(1/2)=√(vt^2+v0^2)/2
初速度為零時的比例關系:
1?? 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第n秒內的位移比:1:3:5:...:(2n-1)
2?? 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第n秒平均速度之比:1:3:5:……:(2n-1)
3?? 1T內、2T內、3T...nT內位移比例:1:4:9:...:n^2
4??第一個s、第二個s、第三個...第n個s的時間比例: 1: (√2-1):√3-√2...:√ n-√( n-1)
3、自由落體運動: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g通常為9.8m/s2)
公式:
v = gt
h = 1/2gt^2
4、垂直向上投擲運動:加速度a=-g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大全,經過同一點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物體從某一位置到最高點的時間等于從最高點返回的時間最高點到該點,即上升和下降過程是對稱的。 物體可以上升的最大高度由其初始速度決定。
公式:
vt=v0-gth=v0t-1/2gt^2
H高度=vo^2/2g
t 高度=v/g
5. 圖片:圖中(1)表示勻速直線運動,(2)表示勻加速直線運動,(3)表示勻減速直線運動,(4)表示與正方向相反的勻加速直線運動,(5)表示勻速減速直線運動。 注:圖中直線的斜率代表加速度,線下方的面積代表位移。
高中上冊物理知識點3
力和物體平衡部分
1. 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重力(G)、彈力(F)、摩擦力(f)
重力:由于地球的引力而產生,方向垂直向下,施加力的物體是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
彈力產生條件:直接接觸、彈性變形; 該方向與變形方向相反并垂直于接觸面。 施加彈力的物體是變形物體本身。
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有相對運動或運動趨勢,物體間摩擦系數不為零,物體間有正壓力; 方向:與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注意:物體之間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同。
滑動摩擦力的大?。篺=μN,(μ為滑動摩擦系數,與接觸面的材料和光滑度有關)。 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無關。
靜摩擦力的大?。浩浯笮⊥c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與物體之間的正壓力無關。 它通常根據物體的平衡或牛頓第二定律來計算。 其取值范圍: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最大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2、物體在公共點力和公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的力。
2、物體在公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總外力為零。 物體在公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3??兩個力平衡時: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當三個力平衡時:三個力中任意兩個力的總和與另一個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如果這三個力不共線,那么這三個力必定共面且在同一點; 當多個力平衡時:任何一個力與所有其他力的合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3、常用的解題方法:相似三角形法、閉向量三角形法。 具體計算時可采用正交分解法。
4、解決平衡問題的一般思路:
1、首先確定研究對象(可以是一個對象,也可以是一個節點;可以是單個對象,也可以是多個對象組成的系統);
2??然后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畫出正確的受力圖(可以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已知力的順序。畫受力圖時,畫在物體的中心即可)物體的重力);
3、選擇合理的向量計算方法(如相似三角形、閉向量三角形、力正交分解等),根據題意列出方程,得到結果。
5、力的合成與分解:
1、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采用等價替換的方法。
2??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分力。
3、兩個力的合力大于或等于兩個分力之差,且小于或等于兩個分力之和。 三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取決于其中一個力是否在另外兩個力的合力范圍內。 如果是,則合力的最小值為零,最大值為三個力的總和。
4、力的合成和分解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律。 用作圖法求兩個力的合力時,以代表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 通過兩個力交點的對角線代表合力,并在頂點繪制箭頭。
5、眾所周知,幾個力的合力結果是唯一的,但是當一個力分解時,如果沒有條件限制,結果往往不唯一。 分解力時獲得唯一值的條件是: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高中上冊物理知識點4
基本概念
1、矢量:在物理學中,只能由其大小和方向確定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
2.標量:在物理學中,只能由其大小決定的物理量稱為標量。 如距離、時間、質量、速度等。
3、距離: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4、位移: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大?。旱扔谖矬w運動開始和結束之間的距離,
方向:從起點到終點。
注意: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物體的位移才等于距離。 在其他情況下,物體的位移小于距離。
5.時刻:時間軸上的一個點。
6.時間:兩次時間之差。
7、速度:表示物體運動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較快的移動意味著較高的速度,較慢的移動意味著較小的速度。
8、速度:指速度的大小。
9、瞬時速度:物體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的速度,可以準確地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0、平均速度: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或位移的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運動的速度。 求平均速度時,需要表示一段時間內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公式:v=s/t
11、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速度變化快,則加速度就大,如果速度變化慢,則加速度就小。 注: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和速度變化無關,而只取決于速度的變化率,即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
公式:a = (vt - v0)/t
單位:m/s2,讀作:米每平方秒
12、質點: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被視為所研究問題的次要因素時,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將物體視為只有質量的點,即一個質點。 粒子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物體能否作為粒子與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無關。 同一對象有時可以在不同的問題中用作粒子,但有時則不能。
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效率
1、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聽課的針對性
預習中發現的難點是聽課的重點; 預習中遇到的尚未掌握的相關舊知識可以進行補充和理解新知識,減少聽課過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動性,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預習后可以提高思維水平通過將你所理解的知識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和分析。 預習還可以培養你的自學能力。
2、聽課時必須精神集中、專心致志,不可懈怠。
全神貫注,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做到耳朵、眼睛、心、口、手都能聽到。 如果你能做到這“五件事”,你的精力就會高度集中,課堂上學到的所有重要內容都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確保您在聽課時能夠全神貫注,不要分心。 上課前,課間必須休息十分鐘。 不宜進行過于激烈的運動或激烈的爭吵,也不宜看小說、做作業,否則下課后就會氣喘吁吁、胡思亂想,靜不下來,甚至大腦開始打瞌睡。 。 因此,課前要做好物質和心理準備。
3、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
老師在講課開始時,通常會總結上節課的要點,并指出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這是舊知識和新知識的銜接。 老師常常以對課堂所講授的知識進行總結,這是高度相關的。 概括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本節知識方法的概括。
4.做好筆記
做筆記不是記錄,而是簡單、簡潔地記錄上述講課中的重點和難點。 記下講座的要點和自己的感受或創新見解,以供復習和消化
5、認真審題,了解物理情況和物理過程,重點分析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只要堅持下去,你就能舉一反三,提高你傳遞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上冊物理知識點相關文章:
★ 高中上冊物理知識點總結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高中物理第一卷知識點
★ 高中物理第一學期知識點總結
★ 高一物理知識點全集
★ 高一學期物理實驗知識點總結
★ 高一物理所需知識點1個
★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理總結
★ 高一所需物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一物理所需第一知識點匯總
★ 高中一年級必修課物理知識點整理
var _hmt = _hmt || []; (() { var hm = .(""); hm.src = ""; var s = .("")[0]; s..(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