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兩個圈子仍然是相互隔離的。
這取決于你如何定義隔離。從縱向看,很多好學校的物理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些比賽經驗。但從橫向看,兩者之間沒必要進行太多的交流:一方面,物理專業(yè)的學生沒必要學比賽里的“花樣”,因為比賽里的很多難題都是技術性的,本科生的學習應該更注重物理思想和形象;另一方面,競賽生一般不會找本科生去學,找教授去講課更合適。
兩個圈子的人在學習內容、面臨的現實環(huán)境、圈子文化、思想認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知乎上很多物理高手都不是大賽出身。
一個人所培養(yǎng)的能力是與目的相一致的:國內高中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深造,即使是競賽生,做足題目才是關鍵;本科是追尋知識的階段。
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圈子的人應該互相了解一下物理競賽生,特別是在今天競爭形勢越來越差的情況下。我現在覺得比賽限制了物理素養(yǎng),而不是幫助了(特別是在物理研究范式和對現代物理各方面的理解上)。比如,大學二、三年級的本科生的物理水平往往遠遠高于學了兩三年的競賽生(要知道競賽生花了大量時間學習物理,經常停課幾個月專心比賽,水平極高)。
提問者是曾經的參賽選手,他知道競賽訓練需要多少練習。物理專業(yè)的參賽選手在解題和計算方面當然更優(yōu)秀,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他們不如學習時間相同的本科生。
但話說回來,一個人的能力培養(yǎng)應該與目的相適應。一個熟悉量子場論物理競賽生,卻連一般物理問題都不能正確解決的選手,在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自然無法獲得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要求大多數高中生了解現代物理的研究范式物理資源網,或許有點不合理……(當然,家里有礦或者真正有天賦的人除外)
至于比賽的局限性和好處,高中有比賽經驗自然比沒有好很多,不太理解提問者說的比賽對物理素養(yǎng)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