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近期發布了一則新通知,自明年起,那些獲取奧賽國家集訓隊資格的學生,在進行大學保送時物理競賽培訓,務必選擇和比賽科目存在關聯的專業,舉例來說,數學奧賽國集資格的只能報考數學類專業,而物理競賽資格的則需去學習物理相關專業,此項規定實際上并非突然出現,之前便具備類似的說法,現今只是正式被寫進文件之中,從而使得要求變得更為明確了。

好多家長聽聞基礎學科這個詞匯,立刻就會聯想到冷門專業以及不好找工作的狀況,覺得自家孩子日后沒辦法進入計算機、金融這些熱門行業,事實上這種想法不太正確,信息學奧賽國家集訓隊的成員依舊能夠被保送進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這屬于特別對口的門道,強基計劃也并非完全限制有競賽背景的學生,只是不允許學生隨意跨專業去就讀,像以前那種憑借物理競賽獲獎而轉入金融系的做法如今已然行不通了。


這項政策出臺存在幾個實際方面的原因,國家對于芯片以及人工智能這類硬科技領域的發展有著推動需求,這種推動需求必須要依靠真正切實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才,這些年來各類競賽的熱度實在是太高了,有些孩子從六歲起就開始去上奧數班,如此狀況導致比賽的水平出現了下降,甚至就連小學生都能夠拿到省級金牌,鑒于此教育部門已經著手開始核查獲獎證書的真實性,高校招生政策同樣也在進行調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早就已經停辦了競賽類夏令營,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只認可金牌獲得者,銀牌及以下的考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


競賽這條路,開始呈現出分叉的態勢,真正對學科滿懷喜愛且具備實力的學生物理競賽培訓制度大全,依舊會朝著國家集訓隊發起沖擊,畢竟如此一來,保送升學這條路是最為穩妥的,那些僅僅是為了升學而跟風參與的學生,估計會選擇退出,培訓市場也勢必要重新進行洗牌操作。有些機構會將方向轉向開展機器人或者科創這類興趣比賽,東部地區的家長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中西部地區則反倒憑借這個契機來推動高一階段的科研小項目,他們并非是為了獲取獎項,僅僅是為了培育學生的興趣 。
2020年教育部提出競賽保送需對口學科,2021年清華大學取消部分夏令營,2023年多所985高校不再接收銀牌保送生,今年11月新規正式落地且定于2026年實施,整個過程呈逐步推進態勢,這種變化使學生能少些功利心態,多些對學科的真正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