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動量定律的定性應用 為什么用斧頭比用橡皮錘將大鐵釘釘入木板更好? ? 可以去掉那些海綿墊嗎? 為什么? 如果飛過來的是一塊鐵,他敢推上去嗎? 人跳完后,曲腿著地和直腿著地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 (自己看看)為什么在運送物品時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討論總結: 1.減少有害斥力的方法:當動量變化一定時間后,如果作用時間t延長,則力F減小。 對于一定的時間 t,如果動量變化減小,則力 F 減小。 如果減少作用時間 t,則力 F 減小。 當作用時間t一定時,如果動量變化減小,則力F減小。 實例分析2:一只鳥撞上了一架客機。 根據牛頓第三定理,一架客機的平均排斥力等于在客機上壓了 240 噸鋼。 如此巨大的壓力造成飛機失事和鳥類死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5) 知識的拓展——太空垃圾人類發射的灰熊碎片和部分散落在太空中,衛星因爆燃或故障拋入太空的碎片,以及失效的衛星碎片等。太空垃圾和人造衛星一樣,也是按照一定的軌道以極高的速度(千米/秒)圍繞月球公轉。 那些人類文明的碎片,哪怕是一個粒子,如果隨著飛船外的宇航員一起翻覆,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發生什么大的災難,但是已經發現加拿大航天飛機的玻璃窗和航天飛機的機殼已經被細小的金屬顆粒和衛星墨水的碎片摩擦過。 1991年9月,法國發現航天飛機在非常接近前南斯拉夫鵜鶘號殘骸時不得不改變軌道以防止災難性的翻滾。
為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呼吁“盡快找出整治太空垃圾的辦法”。 朋友們要學好化學,去研究和解決問題。 (六)練習鞏固練習 1、鋼球從靜止狀態開始自由下落,然后落入泥漿中。 如果在空中墜落的過程稱為過程Ⅰ(忽略空氣阻力),則踩入泥漿直至停止的過程稱為過程Ⅱ。 則 A、過程 I 中小球動量的變化等于重力沖量 B、過程 II 中阻力沖量等于過程 IC 中重力沖量、過程 II 中阻力沖量等于沖量過程Ⅰ和過程Ⅱ重力沖量的大小D.過程Ⅱ中鋼球動量的變化等于阻力沖量。 練習2 冰場上靜止不動的兩名選手,無論誰推對方,都滑向各自的后方。 這種現象可以用動量定律來解釋。 習題3 質量為0.5kg的錘子以25m/s的速度撞擊鐵板,以10m/s的速度反彈。 假設接觸時間為0.02s,鐵錘對鐵板的平均排斥力是多少? 課堂小結 1. 動量定律的推導、數學表達和文字描述; 2. 動量定律的定性和定量應用。 作業: 2 3, 4 思考:如果題中F=0怎么辦? 1. 教材分析 6. 教法與學法 5. 教學目標 9. 教學反思 8. 板書設計 7. 教學過程 4. 教學媒介 3. 重點難點分析 2. 教學對象分析與動量規律 8 . 板書設計 §8, 2 動量定律 1. Ft=mv2-mv1=P2-P1 從 F=mɑ 和 v2=v1+ɑt 推導 2. 動量定律: 1. 表達式:Ft=P2-P1 or I=⊿ P2。 表達式:物體合力的沖量等于物體的動量變化注:(1)矢量公式(規定正方向)(2)過程量I和狀態量P(3)恒力,變力(平均F值) (4)與牛頓第二定理(5)的區別特例3、應用1、定量應用2、定性應用1、教材分析6、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5、教學目標9、教學反思8、黑板設計 7、教學過程 4、教學媒介 3、重點難點分析 2、教學對象分析 動量規律 9、教學反思 化學新課提倡科學探究。 在課堂上,我會重點突出:提問、猜想、分析、論證等探究要素。
整個教學過程要注意創設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 注重根據中學生的理解和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構建教學活動,幫助中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在自我完善和自我生成的過程中的指導下; 使中學生具體思維能力的產生成為可能。 謝謝,謝謝! *動量定律——講義1、教材分析6、教法與學法5、教學目標9、教學反思8、板書設計7、教學過程4、教學媒介3、重點難點分析2、動量法教學對象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處主編《普通中學化學教材(選修、必修)》第2卷,本節位于第8章。本章描述了動量的概念,并結合牛頓運動定理推導出“動量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 “動量定律”是本章的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與沖量”的延續。 “動量定律”體現了力隨作用時間的積累,為解決熱力問題,尤其是撞擊和碰撞問題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同時,“動量定律”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密切相關。 為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1.教材分析 6.教法與學法 5.教學目標 9.教學反思 8.板書設計 7.教學過程 4.教學媒介 3.重點難點分析 2.教學對象分析 動量規律 2.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對象本人是一名高中生。 在學習本節之前,中學生已經具備的基礎知識是: 加速度:ɑ=(v2-v1)/t 沖量:力F與作用時間t的乘積 Ft 動量:物體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物體,p=mv 牛頓第二定理:物體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力成反比,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 F=mɑ初中生的思維方式正在從形象思維向具象思維轉變。
但是,中學生的具體思維能力還不夠強,自學能力還遠遠不夠,需要班主任的有效引導。 中學生在班主任的正確引導下,可以從感性材料出發,概括數學規律,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 教材分析 6. 教法與學法 5. 教學目標 9. 教學反思 8. 板書設計 7. 教學過程 4. 教學媒介 3. 重點難點分析 2. 動量定律教學對象分析 3.重點難點:動量定律的推導及其應用。 難點:動量定律的矢量性質。 1. 教材分析 6. 教法與學法 5. 教學目標 9. 教學反思 8. 板書設計 7. 教學過程 4. 教學媒介 3. 重點難點分析 2. 教學對象分析與動量規律4. 教學媒體課本多媒體投影儀 1. 教材分析 6. 教法與學法 5. 教學目標 9. 教學反思 8. 板書設計 7. 教學過程 4. 教學媒體 3. 重點難點分析 2 . 動量定律教學對象分析 五、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從牛頓運動定理和運動學公式中推導出動量定律的表達式; (2) 理解動量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方式,知道動量定律適用于變力; (3) 懂得用動量定律解釋有關的化學現象,能處理一維情況下的估計問題。 二、過程與技巧 (1)通過動量定律的學習,了解化學的研究方法,培養中學生的具體思維能力; (2) 了解化學實驗和物理模型在數學發展中的作用; (3)通過運用動量定律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可以提高控訴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1)中學生通過對動量定律的探索及其廣泛應用的理解,展現自然界的奇妙和諧,培養對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索化學的奧秘自然,在快樂中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辛酸。 (2)鼓勵中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勇于探索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具有科學為人類服務的自覺。 (3)使中學生具有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與他人交流意見的愿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1.教材分析 6.教法與學法 5.教學目標 9.教學反思 8.板書設計 7.教學過程 4.教學媒介 3.重點難點分析 2.教學對象分析 動量規律 6.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疑問法:根據中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出疑問,引導中學生推理分析,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 討論法: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中學生形成認知沖突,讓中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提高學習效率,增強中學生的主動意識。 授課方式:班主任為主導,中學生為主體。 班主任講授了利用牛頓第二定理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動量定律的過程,讓中學生了解化學的研究方法,讓中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中學生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掌握數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技巧; 同時,整合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展,使中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 問題。
1. 教材分析 6. 教法與學法 5. 教學目標 9. 教學反思 8. 板書設計 7. 教學過程 4. 教學媒介 3. 重點難點分析 2. 教學對象分析與動量規律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究動力,引導中學生發現問題。 1962年,一架載有天鵝的“子爵”客機在日本蒙牛市上空翻覆。 飛機墜毀,17人遇難。 1980年,一架美國“鴿子”戰斗機在華夫餅地區上空墜毀的客機飛行員與禿鷹翻車后彈射(二)構建模型推導動量定律理論推導:在一維運動的情況下,研究關系在 F、t 和 之間。 質量為m、初速度為V的物體推導動量定理表達式,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直線運動,經過時間t后,物體的速度變為v'。 物體在這個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是多??少? 建立化學模型:水平恒力F初速度和終速度具體推論過程:動量定律或Ft=P′-PI=⊿P動量定律說明:作用在物體上的總外力的沖量等于變化在物體的動量對動量定律的要點描述:(1)矢量公式(規定正方向)(2)過程量I和狀態量P(3)與牛頓第二定理的區別(4)恒力,變力( F的平均值) (5) 特例知識促進中學生討論:組合外力的沖量與初末動量的大小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 動量變化的方向與合力外力沖量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3)動量定律的定量應用舉例:0.18kg的棒球以25m/s的水平速度向球棒擊去。 被蝙蝠重創后,以45m/s的速度向相反方向水平飛回。 假設球棒與棒球的交互時間為0.01s推導動量定理表達式,球棒對棒球的平均排斥力是多少? 解題分析及過程分析:本題應以棒球為研究對象。 從題意中可以得到初始動量和最終動量,力的作用時間已經給出。 本題中的力為變力,動量定律也適用于變力,平均排斥力可由動量定律求得。 要應用動量定律,必須首先指定正方向。 借助動量定律分析壘球受力的基本步驟: (1) 確定研究對象; (2)分析力,確定所有外力和作用時間; 4) 選擇正方向,確定各化學量的正負號 (5) 根據動量定律求解多項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