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人員初中物理教學課堂設計,你必須始終撰寫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中發揮著溝通作用。 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嗎?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歡迎閱讀、收藏。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參考對象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 流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與靜止的相對關系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普遍現象,動與靜是相對的,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 要點:什么是機械運動,研究機械運動應選擇哪些參考對象?
2、難點:動與靜的相對性。 由于選擇的參考對象不同,對象的運動可能不同。
教學流程
(一)新課程介紹
讓學生讀完課本的前言,給他們一個印象:體育也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學好體育科學可以加深對體育和自然的理解。
(二)新課程教學
1、機械運動
請學生討論課本上圖11.1-1所示的動議以及類似的動議。 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與運動有關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了以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上走到黑板前。 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生了什么變化?
②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駛有什么區別?
③你說天上飛的飛機在移動。 你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答案中得出結論: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 (板書)
問一個問題:
①圖中的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教室里的桌椅在動嗎?
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著機械運動,樹木、房屋、桌椅也在隨著地球自轉、同時繞著太陽公轉,也在做著機械運動。動作。 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運動。
2.參考對象
播放部分教學VCD,選擇不同的參考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讓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有這樣的錯覺?” 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根據不同的動靜判斷標準,會做出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將課本放在桌子上,在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其沿桌子移動。
讓學生討論答案:
① 選擇教材為標準。 尺子和課本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
②選擇教材為標準。 尺子和桌子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
③選擇尺子作為標準。 課桌和課本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
獲取參考概念:
參考物體: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以哪個物體為標準。 選擇作為標準的對象稱為參考對象。
3、動與靜的相對關系
我們來描述一下圖11.1-3中卡車的運動:選擇地面作為參照物,卡車在運動;
選擇收割機作為參考對象,卡車靜止。
這導致:
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為標準。 根據所選標準的不同,其運動可能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中各種情況下物體的運動。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考對象? 為什么要選擇參考對象?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教材第22頁《用手和大腦學物理》
2.同時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能夠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夠使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帶來的美麗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及單位換算
教學流程
(一)新課程介紹
場景描述:我們學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中。 小明獲得了冠軍。 同學們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 在5000米長跑比賽中,運動員小馬一舉奪得冠軍。 同學們都很佩服他。 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結合實例提出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速度?
(二)新課程教學
1. 速度
組織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 學生們討論了小明跑得很快的情況,得出結論:運動員跑的距離相同,誰先到達終點,誰就跑得快。
結論是:“用最短的時間走同樣的距離,走得更快。”
問:小李走路,他媽媽騎自行車。 他們都同時從家里開始。 如何判斷他們的動作速度?
學生們討論并得出結論:誰走在前面,誰就走得快。
“在同樣的時間內,走得更遠的人走得更快。”
問:你覺得小明和小馬誰動作更快?
鼓勵學生回答:您可以計算出相同距離的時間較短意味著您移動得更快,或者您可以計算出相同距離的較長距離意味著您移動得更快。
表示運動速度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v=s/t
單位:米/秒或公里/小時
示例:書籍第 23 頁
引導學生學習單位換算
練習:20m/s=54km/h=
示例:書籍第 24 頁
引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換。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 讓他們提出差異。 這就引出了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直線做勻速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的速度發生變化。
讓學生列出一些生活中改變速度的物體的例子(當汽車啟動時、當汽車剎車時、當足球在草地上滾動時等)
平均速度:按v=s/t計算的距離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如何表達運動的速度?
2. 速度是如何計算的?
3、速度單位如何換算?
4. 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什么是變速運動?
(4) 家庭作業
1.本書第26頁問題1和4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3
1.精心設計的問題
根據新教材中通俗、簡潔、通俗易懂的物理概念描述,教學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 為了讓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初中物理教學課堂設計,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應由易到難、由淺到深進行設計。 問題應該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趣味性。 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及時進行指導,引導學生自學,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和規律相對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具有趣味性、創新性和活潑性。
所謂追求興趣,就是在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興趣,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持久而強烈的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刻苦學習。 物理論文《基于教材特點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習方法、教學方法賦予新的思路。 我們不放過任何引進新技術的機會,利用幻燈片、視頻等現代化手段,不斷改變課堂活動的形式,努力創新。
所謂生存,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操作的機會,努力營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的實驗
與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實驗項目和數量。 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制作、課外小實驗。 直觀、生動、有趣的小實驗比任何語言描述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師在設計小實驗時,要考慮課外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實驗制作,要提醒學生如何做以及布置時要注意什么,防止意外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時,應有目的地讓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及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設計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4.精心設計的活動
求異思維也稱為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每本教材末尾“思考思考”部分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思考思考”活動。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反思12-12
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06-20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0-19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1-18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26
有趣又實用的初中物理物理教學設計03-13
《春天》初中課堂教學設計01-25
關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12-11
關于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