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呢?
初中生要想學好物理,首先必須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談論這個重要的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物理學的歷史以及物理學是什么。
所謂物理學,簡單地說,就是“萬物之理”。 雖然物理學大部分是由歐洲人傳入我國的,但我國其實很早就有了“物理學”這個詞,當時泛指事物的原理。 明朝萬歷年間,徐光啟在他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理》的序言中也談到了“物理”一詞。 明末清初,方以智著有《物理小知識》一書。 英文寫作的學科被日本人翻譯成“物理學”,然后傳入我國。 在近代中國,一些私塾開設了“格致”課程。 “格志”出自《大學》中的“知治在格物”,意思是“研究事物的原理初中物理學家及貢獻,以獲得知識”。 1902年,小學開設“格志”課程,不設數學。 “知識”課相當于今天的“自然”; 中學開始開設物理、化學和博物學。 此時的“物理學”已經是從西方引進的物理學了。
我們所說的現代物理學誕生于十七世紀下半葉。 伽利略、開普勒和牛頓是做出最偉大基礎性貢獻的三位物理學巨人。 1666年,牛頓發現了微積分,得出了牛頓三大定律,標志著現代物理學的開始。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這一時期出現的“實驗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后世科學家研究物理問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世紀至19世紀,一大批偉大的現代物理學家引領了現代物理學最輝煌的時代。 焦耳、邁耶、開爾文和克勞修斯奠定了熱力學的基礎; 玻爾茲曼、吉布斯 統計物理學的先驅; 庫侖、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
至此,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熱力學、統計物理學、電磁學等已構成了“經典物理學”的大廈。 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理解似乎已經達到了完美。
直到倫琴發現X射線,湯姆森發現電子,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這些完美都被打破了。 從此,物理學的研究從宏觀物體轉向微觀粒子。 新時代已經到來。
一位偉大的人物——愛因斯坦誕生了。 他革命性地于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于1915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和引力論,并將相對論和對稱性原理結合起來推廣到所有基礎物理學。 此外,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狄拉克共同創立了量子力學。 因此,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從此,物理學開始蓬勃發展。 粒子物理學、核物理學、原子分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甚至生物物理學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以上是物理學發展的簡史。 當然,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很多很多,而我們中學學到的物理都是比較簡單的知識。
什么? 簡單的? 想必很多中學生朋友已經開始表達疑惑和感慨了! 物理是最難的!
物理是最難的。 這幾乎已經成為中學生的共識。 物理為什么這么難? 對于開學后即將開始接觸這門新學科的初中生來說,應該如何學好物理呢?
物理這么難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學生不仔細觀察,缺乏動手能力,不精通邏輯訓練,不喜歡深入思考。 遇到物理問題時,總是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研究物理原理。 物理是一門遇到問題最需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科。
那么初中生如何學習物理呢?
一句話:“從身邊的一切事物出發,從生活中尋找物理,用物理解釋生活!” 也就是說,首先培養興趣,培養自己喜歡物理這門學科,喜歡鉆研物理問題,喜歡動手做實驗,善于從周圍的一切中學習。 在可見的細微事物中發現物理現象,并仔細觀察和思考其原理。
比如,二年級物理第一章講的是“機械運動”,其中包括幾個基本物理量:長度、時間、距離、速度。 然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以仔細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看到的任何相關物體和現象。 可以用尺子測量每個手指的寬度和長度、手掌的寬度、手的長度、團的長度、步的長度、腳趾的長度等; 至于參考物,你可以在乘車時使用。 觀察窗外的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了解相對運動情況; 關于速度,可以用公式求出平時經過該距離時的速度。
再比如,以后我們要學習聲學、光學、機械、電學等,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多觀察,多做動手。 比如用電,我們要把家里所有的電器都研究一遍,把銘牌都貼上。 所有參數均經過仔細閱讀并相互比較。 在保證安全用電的前提下,能拆的拆,能修的修。 總之,在多問為什么的前提下,能用雙手,不能用眼睛和大腦! 一起動動眼、手、腦,然后運用物理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這樣,就能很快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旦有了興趣,你一定會追求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問題!
有這樣的習慣和學術精神,還有各種科學探究的素質,你想在物理學上失敗嗎? 不太可能。
我的中學同學們初中物理學家及貢獻,未來是光明的。 為你的遠大夢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