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來自6個國家的10多位科學家要么否定熱量理論動量守恒定律是誰提出的,要么從不同角度獨立提出能量守恒的概念。 俄羅斯化學家蓋斯于1836年發現,任何化學反應,無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分步完成,所釋放的總熱量都是相同的,證明了化學反應中能量守恒,被認為是能量守恒定律。活力。 先鋒。
德國醫生JR邁爾在一艘駛往東印度的荷蘭船上擔任船醫時,他看到熱帶地區水手的血管里有紅色的血液。 在歐洲時,他接觸了拉瓦錫的燃燒理論,認為人體需要的熱量較少,食物被氧化。 該過程減弱,在靜脈血中留下更多的氧氣,從而想到食物中化學能和熱能的等效性。 他還從水手們的談話中得知,風暴中海水溫度更高,并想到了熱量與機械運動之間的等價關系。 1841年和1842年,他連續撰寫了關于自然力(即能量)守恒的論文,并根據空氣的恒定壓力和恒定體積的比熱容比,推導出熱功當量為1卡等于365克力·米。 因此,邁耶被公認為是提出能量守恒并計算熱功當量的第一人。 JP Joule 是一位英國葡萄酒商人和業余物理學家。 他于1837年開始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后來,他利用各種機械裝置反復測量熱功當量。 他繼續工作到1878年,終于準確地測量了熱功當量。 星等值(他采用英制,換算為4.51 J/cal)非常接近現代值,從而為能量守恒奠定了堅實的實驗基礎,因此他也被公認為發現者之一。 在不了解邁耶和焦耳研究的情況下,德國生理學家H.馮·亥姆霍茲從永動機的不可能性出發動量守恒定律是誰提出的,思考了自然界中不同力(即能量)之間的關系。
20世紀,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能量有了新的含義。 高速運動粒子的能量表達與宏觀、低速運動物體的能量表達有著本質的不同。 實驗證明,康普頓效應等高速粒子碰撞現象與能量守恒定律完全一致,β衰變中出現的新粒子——中微子——也可以根據這一定律進行預測。 因此,這一從宏觀物理現象總結出來的基本規律與微觀粒子的運動完全一致,保證了它在自然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已知它與時間平移的對稱性和三個方向的動量守恒有關,在四維空間中形成守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