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要求我們改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以書本為基礎、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 【關鍵詞】課堂教學; 科學探究; 興趣; 能力
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 如何將教學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注重科學探究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科學探究式教學是當今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 科學探究是學生在物理課程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方法。 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 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補充、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可以采用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比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一下電流形成的原因,電阻是什么。 然后我問:“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如果施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或者導體的電阻改變,通過導體的電流會改變嗎?” 學生互相討論:(1)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從1伏增加到2伏,通過導體的電流會改變嗎? 是不是可以推斷,導體兩端的2伏電壓是由兩個1伏電壓組成的,每個1伏電壓形成一個電流。 當兩個相同的電流相加時,電流更大。 (2)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導體的電阻從6歐姆減小到3歐姆,流過它的電流會發生什么變化? 是不是可以推斷,隨著電阻的減小,對電流的阻礙變小,電流變大。 然后我問:“如何驗證你的猜想?” 學生的回答是:實驗。 于是我讓學生們互相討論這個實驗應該用什么方法。 很多同學提出用“控制變量法”,我表示肯定。 學生們分成小組,將實驗設備、實驗電路、實驗步驟、實驗表格一一列出,然后開始做。 完成了這個實驗。 將驗證實驗轉變為探索性學生實驗。 然后回顧整個過程,看看有沒有問題,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歐姆定律。
比如物理中壓力的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家庭生活中的用電量以及很多物理實驗等都可以通過探究的方式進行教授。 這將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成為知識的主人。 再發現者,正如博亞利所說:“學習任何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它,因為這種發現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它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因此,教師要善于探索教材初中物理功的實驗,高度重視物理實驗部分,盡量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變驗證實驗為探究實驗,為學生創造一個重新發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取知識。 掌握方法和技巧。
2.利用身邊的事物創新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學也是一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 它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散步、騎自行車、照鏡子……這些看似隨意的日常活動實際上蘊藏著大量的物理知識,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經驗背景。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學生身邊的一些學習、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體來進行實驗,就會比“形式實驗”更貼心、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用鉛筆和橡皮泥探索壓力的影響,用雪碧瓶探索液體壓力與深度的關系,用乒乓球從地面彈起探索“能量的轉換”,學生甚至直接用身體來完成一些實驗,比如:用嘴在手背上“吹空氣”、用嘴在手背上“呼吸”,探索“蒸發吸熱”和“液化和放熱”分別; 搓手掌感受熱度,探索“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用手掌輕或用力地按在桌子上并拖動,可以探索“滑動摩擦力與壓力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實驗將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并且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 而且,利用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設備進行實驗,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也為學生今后開展創新實驗提供物質保障。
3.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物理學習中,大多數學生只注重學習基礎物理知識,而忽視了學習過程中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許多學生只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并覺得有趣,但如果要求他們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 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 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造就新一代高素質人才,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與用結合的能力,將物理活動徹底融入到學習中。
例如,在復習電學知識時,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塊舊的充電電池。 還能供電,只是上面的正負極標記已經模糊了。 我問學生是否可以直接將其連接到電流表。 ,將小燈泡和電池連接成電路進行測試觸摸。 根據表針的擺動方向,可以判斷電池的正負極; 以及如何避免精疲力盡。 學生們開始討論。 有同學說,應該把電池的電壓調低一些。 有同學說應該接一個電壓表和電池組成電壓測量電路來測試觸摸。 也可以通過表針擺動的方向來判斷; 有同學說,用電池給螺線管通電,旁邊放一個小磁針。 根據小磁針靜止時的方向確定通電電磁鐵的N極。 然后利用安培定律來確定通電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 還可以判斷電池的正負極。 負極。 又如在講“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小秤重千斤”的原理,并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問題:一些不法商人”扣除尺度”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使用什么原則? 然后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表達式,并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 像這樣及時提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或定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的能力。
4.堅持強化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聯想、表達不同意見。 教師還可以故意制造“矛盾”,讓學生處于是非猶豫之中,誘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比例:初二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后,學生已經知道,只要斷開一部分串聯電路,整個電路就沒有電流,電器按鍵和電器也不會產生電流。一般只串聯,我們向學生提出這個。 問:一個電路有一個電源、一個開關S和兩個燈泡L1和L2。 兩個燈泡串聯連接。 當開關S斷開時,L1和L2都亮,但S閉合后,L1不亮,L2亮。 這種情況可能嗎? 畫出可能的電路圖。 由于現有知識的干擾初中物理功的實驗,使學生處于“矛盾”之中。 只有敢于想象、跳脫“開關只能與電器串聯”的刻板印象的同學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不僅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也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再比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初步比較、分析、總結、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初中確實有用剛剛踏入物理門檻的在校學生。 感覺很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跟上學生的思維方法,重點加強差生的基本技能,從而緩解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因此教師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彌補現有知識的不足。 從一開始就要查漏補缺,密切關注差生。 ,不要留下任何人。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傳授知識、激發興趣、提高能力。 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愛學、樂學、學好。 作為主導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