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網)八年級物理卷。 2 人教版 12.3 機械效率 第三課機械效率計算 (一)分課說明:本節內容主要包括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以及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部分內容,但由于機械效率將與之前學過的簡單機械一起考察:杠桿、滑輪、滑輪組、軸和斜面,因此本節計劃 4 課。 第一課重點學習有用功、額外功和機械效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課重點是測量滑輪的機械效率; 第三課重點計算方向滑輪和杠桿的機械效率; 第四課重點介紹斜面機械效率的計算。 本課是第三課。 課程計劃 學習目標 1. 能夠使用公式計算水平滑輪的機械效率。 2. 對于使用杠桿舉起物體的簡單場景,學習計算有用功、總功和機械效率。 了解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因素物理資源網,并分析實驗場景中杠桿機械效率的變化。 重點計算水平滑輪和杠桿的機械效率。 水平滑輪和杠桿的機械效率計算難點。 計算題目——水平滑輪機械效率的計算 1. 與動滑輪接觸的繩段數 n 2. 繩索自由端的拉力 F 3. 物體所受的摩擦力 f 4.繩索自由端的移動距離 5. 物體的水平移動距離 6. 物體的移動速度 7. 繩索自由端的移動速度 1. 物理量介紹 2. 機械效率計算公式水平滑輪 概要 類型 1:在水平方向拉動重物的滑輪 類型 2:在水平方向拉動重物的滑輪組 有用功: 總功: 機械效率: 距離與速度的關系: 類型 2 概要: 3、水平滑輪機械效率計算 1、如圖所示,小剛用如圖所示的動滑輪,以 0.5 m/s 的速度拉動物體 M,物體以 0.5 m/s 的速度做直線運動。水平面上的勻速運動。 該物體重20N。 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是物體重量的0.2倍,水平拉力是2.5N。
求:(1)拉力在 2 s 內所做的功,(2)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解:(1)==2×0.5m/s=1m/s ==Fvt=2.5N×1m/s×2s=5J η=/= /=f/nF=0.2×20N/(2×2.5N)=80% 變化一、如圖所示,湖面上有一艘小船。 站在岸邊的人通過滑輪以100N的力拉動繩索。 在自由端,船在10S內勻速向岸邊移動5m。 船在水平方向受到的阻力為160N。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船上人做的有用功是 500J B. 人做的總功是 800J C. 人做有用功的功率是 50W D. 船的機械效率滑輪為80%D 2、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初中物理公式機械效率,在水平地面上拉動重1000N的物體A,使物體A在4s內勻速向前移動,距離物體4m遠,摩擦力地面上f=300N,所用拉力F=120N。 忽略繩索的重量、滑輪的重量以及繩索與滑輪之間的摩擦力。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繩子自由端在 4 秒內移動了 8m B. 物體重力做功的功率為 1000W C. 物體 A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480J 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約為83.3% D 1.滑輪組對物體所做的功(通常從滑輪組直接對物體施加的力開始) 2.動力對滑輪所做的功4. 總結:有用功和總計 如何求功 F 拉 f 計算題目 2 杠桿機械效率的計算 1. 杠桿機械效率公式總結 1. 有用功:當杠桿抬起物體時物體,它克服了物體的重力。
2、總功:指功率所做的功。 3、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 4、額外功:克服杠桿本身重力和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如果忽略摩擦力初中物理公式機械效率,W = G 杠桿 h 桿中心 1. 杠桿機械效率公式總結 2. 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因素: 1. 物體重量 2. 杠桿自重 3. 摩擦力 (杠桿與支點處) 4.支點,力的作用點的位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1、如圖所示,用垂直向上的力勻速拉動較長的杠桿將重18N的物體緩慢提升0.1m。 拉力F=8N。 ,拉力垂直向上移動的距離為0.25m。 求拉力所做的功、有用功以及杠桿的機械效率。 W 總計 = Fs = 8N × 0.25m = 2J W 有 = Gh = 18N × 0.1m = 0.18J 解:答案:拉力所做的功為 2J,有用功為 0.18J,效率為 90% 。 變式訓練 1、用如圖所示的杠桿將重3N的物體緩慢均勻地舉起10cm。 手的拉力F為2N,手的垂直向上移動距離s為30cm。 求杠桿的機械效率。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 答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