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實踐
文 | 葉青
介紹
目前,我國教學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初中物理教學也應積極適應這一潮流,推進改革,生活化教學是教師應關注的重要方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入生活元素與案例,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結合初中物理教學的特點,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進而提出實踐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01
采礦生活材料
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立足教材內容,加強對生活材料的有效挖掘與整合,同時適當拓展和延伸教材,從而積極將豐富的生活材料引入初中物理課堂,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空間,以生活材料為橋梁,加強學生與物理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參與物理知識的有效探索,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以浙江版七年級物理教材中“升華與凝結”模塊知識為例,升華與凝結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見的現象,而且這一物理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生活元素、生活案例,組織學生參與升華與凝結現象的討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會和理解升華與凝結是物質固態與氣態之間的有機轉變。
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狀態,從簡單的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和水平,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顯然,自然界常見的物質主要有固體、液體和氣體,這幾種形態之間的轉化,主要看轉化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
接著教師可以引入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講解物理知識:當烈日炎炎當空,久不下雨的時候,為了解決旱災,古代的勞動人民就會向龍王燒香祈求饒恕。當飛機從高空投下一些固體物質時,瞬間就會下起大雨。那么請大家想一想,這個固體物質是什么?它變成了什么?為什么能下雨那么快?人工降雨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這種生活案例來進行物理教學,這樣能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啟發。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小組交流互動,這樣能激發更多的思考火花。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升華與凝結所涉及的物理知識。
在這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課本中呈現的物理知識與生活中的知識相結合,加以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充分了解升華吸熱、凝結放熱的物理原理留學之路,以及它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增強學生關心生活、觀察生活的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強化學生的物理素養。
02
創造逼真的場景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輔助教學活動的有效、順利開展,基于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解讀,積極尋求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點,并根據學情,牢牢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創設基于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以生活的視角引導學生加強對物理知識的深入探討,推動教學逐步順利開展,使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實現。
以浙教版七年級《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知識模塊為例,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當前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課題,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優化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物理教學,使抽象的物理知識生動形象、直觀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在課前導學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上海灘》音頻主題曲,創設聲音情境,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生活中其他樂器或物體發出的聲音,讓學生充分感知我們身邊的各種聲音,切入聲音教學,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究,了解聲源的概念,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演示視頻,給學生帶來直觀、生動、活潑的情境體驗和感悟。演示情境如下:把一個小電鈴放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罩里,接通電源,電鈴就能發出聲音。然后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學生仔細觀察、聆聽玻璃罩內的電鈴發出的聲音會發生什么變化?然后再向玻璃罩內重新注入空氣,進一步探究聲音會發生什么變化?通過對演示視頻的觀察和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離不開空氣這個介質,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
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站在課桌的兩端,讓同伴用手指輕輕敲擊課桌,仔細聆聽,看能否聽到敲擊的聲音。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塞住耳朵,將一只耳朵貼近桌子聆聽。重復這一實驗步驟,判斷是否還能聽到敲擊的聲音。教師還可以將兩塊鐵塊放入玻璃水缸中,相互敲擊,讓學生判斷能否聽到敲擊的聲音,能否聽到碰撞的聲音。通過豐富多彩的實驗探究活動,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了解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在系列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生活化情境,開展豐富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進一步加強對聲音相關知識的探究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物理知識、物理現象、物理原理。
03
提出日常生活問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只有不斷思考、探究、學習,才能獲得新的成長、發展和提高。物理課上,教師要善于上課提問,用生活化的問題進行教學,在問題的啟發下,引導學生點燃物理探究的火花,積極參與互動交流,逐步促進學習、探究物理思維的歷程和深度,促進物理思維的有效發散,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和開放性,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參與物理探究活動,掌握物理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加強物理知識的內化、吸收和遷移,從而促進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有效發展。
以浙教版九年級上冊教材《電能》模塊知識為例初中物理教學感悟,物理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學生通過這個過程達到認知層面。電是現代生活中最密切相關的東西,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導論中介紹生活中各種形式的能源,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互動探究過程中談談自己對生活中各種能源的理解。例如,學生主動回答:電能、水能、風能、熱能、化學能、太陽能、動能等。然后教師可以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活動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電的主要來源有哪些?電在生活、生產中的具體應用有哪些?在本次教學環節中,教師以情境為依據,以問題為引導,啟發學生進一步了解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拓展學習的深度。
在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究對電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成生活探究小組,對生活中不同電器的能量轉換進行思考和研究,了解電風扇、電飯煲、電腦、洗衣機等電器在運行過程中,電能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實現的能量轉換。學生進行逐步的討論,在互動、思考、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電能及其作用等相關知識,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現象和電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到電能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電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04
進行生命實驗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然而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由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物理實驗教學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大大降低了整體的教學效果,也使得學生的物理素養難以多維度、多層次地發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教育的主攻點。
基于此,教師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積極聯系生活元素,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形成對抽象物理知識的具體建構,充分認識物理實驗現象初中物理教學感悟,通過物理實驗探索的全過程,接近物理的本質,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實現新的飛躍和突破。同時,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系統建構,在處理生活問題時能夠有效運用。通過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樣也能培養學生的物理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物理素養。
以浙教版八年級上冊教材中“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知識模塊為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所需的物品、材料、儀器,組織學生分組、分小組、開展合作研究,分組設計實驗方案。首先,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學生可以選擇相關設備,然后設計、使用電路圖,并理清整個實驗的思路,設計實驗方案,再通過實驗操作,將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入實驗表中。在R為常數的條件下,明確電流與電壓的相關性,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條件下,導體中的電流與該導體的電阻成正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對于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同學們可以以電壓恒定的情況為例,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加強實驗數據的收集,然后根據實驗數據明確電壓恒定時,電阻與電流的關系,下圖為反比關系。
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索,讓學生通過實驗、分析、比較、歸納等各種活動,了解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加強對這些知識的整合和運用,有機地建構和轉移到實際生活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作者葉青,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第二中學教師
(原載于2023年第36期《華夏教師》,本刊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