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對比中美學生指出:“中國學生學習非常刻苦,基礎知識豐富扎實,善于應試,但實踐能力普遍較差,不善于提出建議。”問題和其他缺陷。”
大量信息表明,過去我國基礎教育最突出的弊病之一就是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分低能”是應試教育思想長期影響的苦果。面對素質教育的今天,基礎教育學科之一的物理教學如何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加強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不可缺少的方面。實驗作為教學方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
1.采用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
課本中的探究實驗讓學生探索一些重要的規律和原理并得出結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卻不敢讓學生主動探索。相反,他們為學生設計實驗步驟,甚至進行演示實驗。學生成為旁觀者網校頭條,不直接參與,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因此,應鼓勵學生動動自己的腦、手、言,在探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中心地位,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驗過程并探索未知的結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體會這些物理實驗反映了物理本質,從而理解和形成正確的物理定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等方式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不僅得到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逐步建立了一個科學世界看法。
2、多做課本上沒有的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即物理的定義、定理和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實驗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的。那么我們所說的實驗就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和小型的“想一想、做起來”的實驗,而是將實驗探究貫穿于物理學習的整個過程。
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課后進行;我們可以使用實驗室提供的設備,也可以自帶自制的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現有的物品。
賴博士的物理實驗箱
學生經常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比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力實驗,用可樂瓶做液體壓力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乒乓球做實驗等。做物體漂浮和下沉的實驗。學生對這些設備更加熟悉,更有利于讓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
而且,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裝置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一起思考一下,我們想知道的物理知識還能用什么來解釋呢?或者說,我們還可以使用這種類似的方法來解決哪些其他問題? …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了解科學思想和精神。 。
3. 總結和總結
實驗完成了,結果也出來了。我們的實驗結束了嗎?不,我們需要總結、總結。比如,在學習電阻的測量時,我們應該好好總結一下:我們學過的測量電阻的方法有哪些?這些方法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以下是我們了解到的常見電阻測量方法:
1.伏安法。伏安法的測量基礎是歐姆定律,所需的基本測量儀器是電壓表和電流表。但從理論上講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求,無論采用電流表的“外接法”還是“內接法”,系統誤差都是不可避免的。您需要能夠分析情況。應該使用哪個電路來測量誤差?
2、替代法。可以使用電流當量或電壓當量。只要選用的電流表或電壓表精度高,用代入法測得的電阻值也會精度高,而且不需要計算,直接讀取數據,但必須有一個可調阻值的標準電阻。
3、比較法。當滿足一定條件時,如果未知電阻與已知電阻的標準電阻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則可以利用比較法計算出未知電阻。具體方法:可以將兩者并聯,也可以將兩者串聯。由于串聯電路中的電流相等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求,因此兩個電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阻成正比。未知電阻也可以用比較法來測量(這種方法在測量電壓表內阻時常用)。學生做完基礎實驗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實驗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進行驗證、設計實驗。利用已有的知識內容來推導后續的學習內容是一種物理研究思想,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這個研究過程中也更容易取得新的突破。
4.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學目標的實現。筆者主要通過創新教育的探討,提出了如何促進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的幾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