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上半年,在南京天文學會理事會上,諸多理事提議開辦一份學術刊物,得到理事會的同意并委托清華天文專業吳鑫基老師與上海天文臺(現國家天文臺前身)討論和施行。上海天文臺領導也表示支持,指派業務處負責人和吳鑫基老師一起去科學出版社商談出版事宜。在多方努力下,《天體化學學報》經上海天文臺上報中國科大學(主管單位)批準,掛靠中國天文學會下屬的上海天文學會,由上海天文臺承辦,于1981年復刊,成為國外外公開發行的天文和天文數學專業學術刊物(英文版、季刊)。主編是王綬琯先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學報,當時約請李競和吳鑫基兼任責任編委,執行副主編的職責,不久就委任她們為副主編。
學報成立之初,吳鑫基老師協助主編設立《天體化學學報》編輯部。吳老師向主編推薦我到編輯部工作,成為編輯部的第一個成員。我是清華天文專業1974級的中學生,1978年初結業后分配到上海天文臺工作。此后繼續在清華出席為期一年的“等離子體化學進修班”學習。學習結束后,又出席天文專業的分子天文研究課題組,跟隨幾位老師學習做科研。1981年學報復刊以后,仍然在編輯部做編輯工作,為學報服務了39年。親身經歷了《天體化學學報》從英文版,到《ofand》(ChJAA)和《inand》(RAA)法文版的整個發展過程。
八十年代早期的上海天文臺,辦公條件非常堅苦。設在中關村的天文臺總部,只有一層樓十幾間辦公室。不僅圖書館、財務室、醫務室內,各個職能部門和研究團組大多合并在一起辦公。根本找不到一間單獨的辦公室作為學報編輯部。
上海天文臺于1980年8月8日給上海學院去函,通報《天體化學學報》創辦經過和辦刊宗旨,并請清華天體化學專業協助。
圖1:上海天文臺給清華信件
信件中寫道:“經與有關單位商量,擬請你校月球化學系天體化學專業協助我臺共同辦妥《天體化學學報》。編輯部擬由我臺與貴校月球化學系天體化學專業共同組成。編輯部地址也希望設在貴校。并請天體化學專業派兩位同志出席編委會兼任責任編委和編委的工作。請大力支持,并盼函復。”很快,清華就給予肯定的答復。
當時清華天文專業的辦公條件也很差,僅有的一兩間辦公室只能作為開會和儲存信函的地方。雖然這么,天文專業領導和老師一致同意把28樓331臥室提供給學報編輯部使用。另外,編輯部所使用的電話也是天文專業的電話(清華分機)。正是有了這部電話才保證了編輯部對外聯絡的暢通。后來月球化學系調整各專業辦公室,編輯部又跟隨天文教研室從28樓遷往了26樓。
1992年,又遷往了地學樓。當時,專業一共有三個臥室,專業把最大的一間給編輯部使用,其余兩間,一間作為機房,一間作為專業辦公室。在編輯部創立早期,因為人手不夠,方晴和安景竹兩位老師作為天文專業的代表,加入到編輯部和我們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
編輯部于1980年10月開始辦公,緊張地打算《天體化學學報》的約稿和出版。知名天文學家王綬琯任《天體化學學報》的主編,編委中好多是我國知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學家。在1981年四月出版的復刊號上,知名化學學家錢三強寫了發刊詞。第一期發表的11篇論文中,清華天文專業老師參與的就有三篇。
圖2:《天體化學學報》第一期封面
圖3:《天體化學學報》第一期目錄及編委名單
圖4:第二屆編委會于1985年在寧波舉行。后排左起:黃潤乾、張家鋁、薄樹人、馬星垣、黃磷、王綬琯、何澤慧、李競、蘇定強、沈良照、周體健、蔡志新;二排左起:趙景芝、余偉才、范英、陳建生、肖興華、吳鑫基、周又元、李有剛、李致森、安景竹、張彩成;二排右一:溫惠馨
從1980年打算復刊之日算起,仍然到1995年,十五年來《天體化學學報》編輯部始終沒有離開過清華,得到了天文專業的老師和專業領導一直如一的支持。從錢景奎老師當校長到繼任的吳鑫基、羅先漢和喬國俊老師都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在此,向她們表示誠摯地謝謝。
在清華辦公的十五年間,學報發表了好多天文學者的論文,其中不乏天文專業老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她們指導中學生做的學位論文。有些優秀的文章,經美國華人天文學家江濤之手翻譯成中文,發表在國外出版的CAA(and)中文期刊上。江濤先生與王綬琯教授等國外天文學家有著挺好的關系。在《天體化學學報》出版之后,以一己之力創立了CAA,從《天體化學學報》、《天文學報》和《空間科學學報》擬發表的論文中選購比較優秀的論文翻譯為中文出版發行。為80年代中國天文學研究走出國門,開辟了一條新的國際學術交流的通道。在清華辦刊期間,學報獲得了2次國家優秀科技刊物獎和3次科大學優秀刊物獎。我個人也獲得了中國天文學會創立70華誕的“優秀學會工作者”稱號。
《天體化學學報》從1981年英文版(月刊)出刊,到現今的中文版(季刊)RAA和國際出版商聯合出版,國際影響在不斷擴大。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的影響因子為1.512),期刊質量也有很大提升。曾入選中國文聯的“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同時也得到過中國文聯籌措的百萬量級的出版基金捐助,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現今與40年前復刊早期的辦刊條件不可同日而語。雜志的發展和成就離不開主編的企劃和天文界學者們的大力支持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學報,以及編輯們精益求精的工作。同時,歷史也不會忘掉清華天文專業老師們當初為學報所作出的貢獻。
我從1974年入學到1995年,21年間始終沒有離開過清華,與清華老師們的接觸好多,見到了老師們為天文專業的發展所付出的艱難,和她們永攀教學和科研高峰堅持不懈的努力。清華天文從創業、停辦、恢復到飛快的發展,與老師們幾六年來的堅苦拼搏分不開。在歡慶清華天文學科創立60華誕之際,希望老師們珍重身體,誠懇祝福老師們健康長壽,天文學科興旺發達。
圖文:趙景芝
校對:吳鑫基、羅紹光、吳學兵
排版: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