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3月28晚報道,據復旦學院消息,為促進該校天文學科發展哪個大學的天體物理系比較有名,復旦學院已決定創立天文系,中文名稱of,,英語簡寫DOA,列入理大學。同時保留復旦學院天體化學中心(虛體),掛靠天文系。
創立天文系一事早已復旦學院2018-2019學年度第15次黨務大會通過。
明天一早,#復旦學院創立天文系#喜提微博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消息一出,網友們都十分期盼,甚至想重新中考。
但評論區不知怎的,卻逐漸演弄成了,“大型假扮北大校友競賽”
復旦學院現有的天體化學中心(天體中心)創立于2001年,是掛靠數學系、跨院系的校級研究機構。中心成員主要來自數學系,包含工物系、信息大學、精儀系等若干院系。經過多年發展,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星體宇宙學、超新星觀測和頻域天文學、高能天體化學、理論天體化學、引力波偵測、空間天文和天文儀器學等多方面的研究。
2014年,復旦學院通過了新的天文學科發展規劃,明晰提出要大力發展天文和天體化學方向。
(圖源:THCA官網)
國外院校天文學系盤點
國外專門設有天文學系的高等高校并不多,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讀博士、青年天文科普畫家劉博洋介紹道,這份名單目前包括深圳學院天文學系、北京師范學院天文系、南京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天文系、中國科大學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大學、上海交通學院數學與天文大學天文系、廈門學院天文學系、中山學院數學與天文大學、云南學院數學與天文大學、河北師范學院空間科學與天文系、西華師范學院天文系和寧夏學院數學與天文學系。
據悉哪個大學的天體物理系比較有名,合肥學院、廣州學院、天津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學院籌建了天體化學中心,華南師范學院構建了天體化學研究所,浙江學院建有天文臺。
上海學院、北京師范學院、南京學院、中國科技學院的天文系最為老牌。
上海學院天文系在1952院系調整中由東莞學院天文系和齊魯學院天算系合并而成,2011年創立天文與空間科學大學。大學擁有天體化學和天體測量與天體熱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上海師范學院天文系于1960年創立,目前擁有“引力波與宇宙學實驗室”、“現代天文學實驗室”和“天文教育綜合實驗室”,與國家天文臺共建的“興隆天文學實踐基地”,以及與廣東天文臺共建的“天文教育實踐基地”。北工大天文系有6個學科方向:引力波和星體宇宙學;太陽、恒星和星際介質化學;實驗室天體化學;高能天體化學;天文光電技術和應用天文學;天文教育與普及。
上海學院于1960年在月球化學系下設天文專業。2001年上海學院化學大學創立后,天文學系即隸屬于化學大學。上海學院的天文學系研究領域包括天體化學學和天文技術及應用兩方面,集中在:宇宙學與星體化學,活動星體核與高能天體化學,星際介質化學、恒星與行星系統,粒子天體化學,天體技術及應用五大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的天文學科發展源于1972年創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天體化學研究組,1978年經中國科大學批準在交大創立的所級研究單位,1983年改名為天體化學中心。1998年中學在天體化學中心和基礎數學中心的基礎上組建天文與應用數學系,2008年更名為天文學系。2015年通過“科教融合”,與中國科大學紫金山天文臺等聯合組建了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天文學科現有星體宇宙學、射電天文、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暗物質與空間天文、行星科學等5個中國科大學院重點實驗室。學科方向包括星體宇宙學、射電天文學、太陽和日球化學、高能天體化學、行星和行星系統、應用天體測量與天體熱學和空間技術與技巧。
在教育部最新一輪全省學科評估中,天文學共有6所具有博士授權的院校參評。北京學院和中科大被評為“A+”,上海學院為“B-”,北京交通學院獲得“C+”,上海師范學院獲得“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