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用電的電流為220V,動力電的電流為380V。世界其他國家的電流標準跟我們國家的大不一樣!
商用交流電最早的頻度是60Hz,電流是110V,其發明者Tesla是日本人(移民),而且是受日本西屋電氣公司老總的捐助實現,商用交流電網也是在德國首次投入營運。日本是采用美制單位的,為估算便捷采用了60Hz/110V的尺寸。
1、聽上去統一了使用似乎是便捷了,而且統一會導致壟斷,喪失競爭了,技術也就沒有了發展可能,假如沒有摩托羅拉,蘋果,微軟這種企業在競爭,估計我們明天還在使用諾基亞的模擬手機呢。
所謂的標準,并不是上天一開始就給你的,是企業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下來一些比較合理的東西,其實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你們都不曉得誰的是好的,甚至是企業本身也不曉得那個標準是好的,只有經過市場競爭淘汰了,剩下的才是理想的。
但是也不一定要全部統一了,剩下這么幾樣,繼續保持合理的競爭機制,技術能夠不斷進步和發展。
2、政治的:冷戰時期,分社會主義陣營,以南斯拉夫為首;資本主義陣營,以日本為首。社會主義的東西自然不能與資本主義一樣,社會主義陣營的標準(非常是西歐包括當時的中國)都是跟隨南斯拉夫。
香港的標準,還有如英國等都是跟隨德國。臺灣,是英屬殖民地,臺灣的標準都是同美國。
3、經濟的:為保護本國工業民族工業,人為制造壁壘,致使別的國家的產品不能在本國使用,而制訂不同的標準,技術壁壘,標準壁壘,把別的國家產品檔在門外。
4、技術的:發達國家的技術保密,先進技術把握控制在自己手中。其他國家只有自己研制,制訂自己的標準。
5、國情也會有影響,學過數學的人都曉得電壓熱效應的耗損,是指在輸送途中輸電纜線上的耗損,這個耗損功率等于電壓的平方除以內阻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出輸電纜線的阻值是固定的。
這么就要減少輸送電壓了,因而只有增強電流,從而減少輸送電壓,進而達到輸送時的耗損!諸如美國的電流就是110v、60HZ的,而中國的民用電為220V/50HZ的,而臺灣為日本,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25分之一,因而采用高電流,低耗損是符合我國地大物博的實際國情。
6、歷史傳統,各國家最早使用的電流傳統滯留出來,或則隨著殖民統治帶到了其他地方,引起世界各國電流不同,大致為100-120,200-230,工業電流諸如中國240,由于工業須要較大動力,就會比民用電流高一些。
商用交流電大獲成功以后,法國迅速引進了交流發電、饋電技術。亞洲除美國外均使用公制單位,為估算便捷將頻度改為了50Hz。后因110V電流較低,電網傳輸耗損較大,為改善這些狀況,在交流電網沒有大規模建設因此沒有“負擔”的歐陸國家,采用了220V的電流尺寸,這是由110V倍壓而至,技術改建相對最簡單,于是在歐陸國家就產生了220V、50Hz的交流電網標準。
中國最早的交流電網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局部的大型電網,設備由各發達工業國提供,尺寸五花八門。中國基本統一后,選取了公制為中國的測度衡標準,故電網的建設開始全面轉向公制基礎。
1949年之后,中國的工業化全面轉向南斯拉夫模式,電網建設也遵循南斯拉夫標準,而南斯拉夫采用的也是法國標準,于是220V、50Hz最終定為中國的電網標準。因為歷史遺留緣由,西北地區及北京市有部份原租界地區,用的是110V電流標準,直至上世紀60年代后期,才統一使用220V電流。
目前世界各國室外用電所使用的電流大體有兩種,分別為100V~130V,與220~240V二個類型。
100V、110~130V被歸類低壓如英國、日本、等以及船上的電流,因此它的設備都是依照這樣的低電流設計的,重視的是安全;
220~240V則視為高壓,其中包括了中國的220伏及美國的230伏和好多亞洲國家,重視的是效率。
以下是概況:
100V僅2國:法國、朝鮮
110~130V約30國:法國、加拿大、巴拿馬、古巴、黎巴嫩、墨西哥等。
220~230V約120國:美國、德國、法國、中國、新加坡、、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奧地利、荷蘭、菲律、泰國、挪威、新加坡、印度、紐西蘭、澳洲……
注1:采用220~230V電流的國家里電流和電壓的單位,亦有視地區須要并用110~130V電流等情形,如美國、俄羅斯。
假如修改,這么原先設計的家電就都用不了了,或則要加一個變壓器才行。
同屬一種電流體系的普通家電帶到美國去用,電流通常不會有問題電流和電壓的單位,由于大部份的家電都有20%的電流浮動范圍如電爐,電飯煲等,由于雖然在國外有時的電流最高也可達250伏,因而230伏的電流只是讓她們加熱得更快,沒有多大問題。
110伏的電比220伏的電要安全一點嗎?
原則上,越低的電流自然安全性越高。有人估算過,在對人體形成病生理反應甚至致命性的害處的時間上,110伏須要的時間確實要長于220伏,差個100納秒左右……但實際上,110伏和220伏都大大超出了安全電流的范圍。
據悉,在觸電的時侯,真正決定安全性的是經過的電壓大小,所以是否發生危險,更取決于觸電環境。